追随劳模的“熠熠星光”前行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01 07:53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陕西64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陕西的获奖者中,有床头一直放着运动衣,为的是深夜能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的妇产科医生李红梅;有参与起草了9个陕西地方品种标准,把饭碗端牢的育种专家杨茂胜;有带领团队实现了我国铀浓缩领域配套控制系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温伟;有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工作的“火药雕刻师”徐立平……他们拼搏的精神、奋斗的荣耀,闪耀着劳模的“熠熠星光”。
劳模精神代代传。
1939年边区农具厂,赵占魁穿着湿棉袄在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的熔炉前工作,汗流浃背,却从不叫苦叫累;新中国成立后,赵梦桃苦练技艺,进厂两年便以千锭小时断头仅55根的优异成绩,震惊了整个纺织行业。她提出的“不让一个伙伴儿掉队”的口号,激发了人人争当先进、个个争当劳模的热烈氛围。
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劳动模范继续勇立时代潮头。治沙英雄牛玉琴带动群众植树,将“沙进人退”改写为“绿进沙退”,生态效益不可估量。
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这次陕西受表彰的6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就是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奋斗脚步从未停歇。
为什么劳模的事迹直击人心?
因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为什么他们能当上劳模?
剪纸能手武燕,一剪万象,纸上生花,细腻的剪法、灵动的线条,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技法;羌绣传人王小琴,用手中一根长不盈寸的羊毫细针轻挑慢捻,花鸟虫鱼跃然布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彦兵制作手工空心挂面,需经过醒面6次,以及和面、破条、搓大条、搓二条等12道古法工序,工序繁杂,最细的面条可以穿针……
把普通的工作干得细致完美,干出一番境界。这,就是劳模。
一花独放不是春。肖养红通过结对帮扶、农副产品联销等措施,帮助600余人增收;张凌云创新“村企联姻型”模式,打造文化街、举办年猪节,吸引游客10万人次;杨春平提出“果业富民,基础强村,文化兴村”的发展思路,推动村上大量种植苹果,形成“村在果园中,果园在村中”的产业模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劳模的作用更加凸显。
马晓华勇担强“芯”使命,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对我国氮化镓宽禁带半导体射频功率器件与芯片的技术突破和工程应用作出重要贡献;黄孟虎独立或参与完成国防科研重大技改项目,解决了数控加工难题,为运-20、C919等国家重点机型研制保驾护航;豆河伟针对运检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国内外首台数智化变压器油储存方舱、特高压清洗检测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为企业年创造经济效益百万元以上……这样的劳模故事比比皆是。
劳模还教授技艺、传承匠心。刘庆是何小虎的徒弟。入职第一天师傅就告诉她,技能报国看似“高大上”,但其实就是做好每天都在做的事。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在造就不平凡。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刘庆快速成长为可独自完成高难度零件加工的技术能手和可熟练操作不同种类、不同型号数控车床的多面手。
全国劳动模范的结构越来越多元,有基层劳动者,也有高学历技术人才。今年陕西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创新驱动型人才集聚,包括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人、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3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人。
从劳模的成长也能看出国家的进步。2024年2月,程艳红工作的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杏16增压站成为无人值守站。姐妹们告别山间小站,在作业区宽敞明亮的集中监控室里当起“白领”,感受到数智化给一线员工带来的红利。
全社会对劳动模范越来越尊重、越来越关怀。陕西每年向劳模拨付专项补助资金。各级工会实施劳模帮扶、劳模疗休养举措,建立健全劳模体检制度,形成健康档案等。省总工会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开办了劳模工匠学历提升班,使部分劳模走进名牌大学进修。今年初,部分劳模还被送到清华大学进修。
1950年至2025年,全国先后召开了17次劳模表彰大会。75年沧桑巨变,劳动模范始终是时代的领跑者,是引领时代奋发向上的先锋力量。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永远不变。
记者 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