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九鼎 为两汉礼制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20 08:08

f13cd56d7396041857a8878ce9d883c9.jpeg

新莽九鼎。

新莽九鼎

姓名:新莽九鼎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西汉

出土地:西安市北郊张家堡汉墓群

年龄:约2000岁

户籍登记时间:2007年

现住址:西安博物院

2月16日,西安博物院展厅内,游客络绎不绝。一对年轻父母耐心地为孩子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一群学生在讲解员带领下,认真记录、热烈讨论。作为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的新莽九鼎,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参观者。

“我们面前的这9件鼎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包括5件铜鼎和4件釉陶鼎,是专门制作的一套礼器,制作非常精良。”西安博物院教育专员冯梦介绍。

来自北京的游客孙志勇说:“我一直想搞清楚新莽时期的历史,这次亲眼见到新莽九鼎,感觉太震撼了。它们不仅是珍贵文物,还是历史的见证者。”

792bcc385a68aab0f79d2f4d6fde13ea.jpeg

2月16日,游客在西安博物院参观新莽九鼎。

壹  张家堡汉墓群中的珍贵宝藏

新莽九鼎出土于西安市北郊张家堡汉墓群。2006年底至2007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配合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项目建设时,对位于未央区张家堡村东北、距汉长安城宣平门约2.5公里的汉墓群进行发掘。此次发掘成果丰硕,共发现汉代墓葬44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近3000件,涵盖陶器、铜器、铁器和玉石器等。

其中,M115墓葬保存较好,为长斜坡墓道竖穴土圹砖室墓,墓室积沙。关中地区的这种墓葬形式,自春秋战国时出现,西汉沿用,东汉趋于消失,是大中型墓葬的主要形制。M115墓葬出土1枚大泉五十钱,为王莽居摄二年改制所铸。墓中出土的铜鼎形制与江苏杨寿乡宝女墩新莽时期墓葬M104出土的铜鼎基本相同。综合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专家推断M115墓葬的年代为新莽时期。

王莽出生于公元前45年,汉哀帝去世后掌握朝政大权,先拥立幼帝,后于公元9年篡权称帝,建立新莽政权。新莽政权存续期间,王莽推行王田制、改革币制、更改官名地名等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公元23年,以绿林军为主体的更始军及各部反莽势力攻破长安,王莽被杀,新莽政权覆灭。王莽前期谦恭好学,后期野心膨胀,其政权虽短暂,却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独特印记。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带封土的墓葬在西安地区多见于帝王陵和高级贵族墓葬。张家堡M115墓葬周围现存多处封土冢,墓道开口宽达3.4米,而同期小型墓葬墓道宽约1米。墓室先挖土圹,再砌筑砖室,墓道和墓室土圹均有二层台,墓室平面呈“甲”字形。这种形制与西安枣园西汉积炭墓、长安邮电学院列侯墓、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相似,后三者均为贵族或列侯墓葬。M115墓主身份应与之相当。

M115墓葬出土器物200多件,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5件铜鼎和4件釉陶鼎。这是考古人员首次发现新莽时期的出土有九鼎的墓葬。

据文献记载,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M115墓葬出土九鼎,数量达天子级别,专家推测墓主应属高级贵族,至少为卿大夫,地位可能高至列侯。

407705cab78696c93c6eb4489f5ea651.jpeg

2月16日,西安博物院讲解员在介绍新莽九鼎。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张琪悦摄

贰  高超的青铜铸造和制陶技艺

新莽九鼎中,4件釉陶鼎均高40.8厘米。5件铜鼎通高45厘米,子口内敛,半球形腹较深,蹄形足略高,微外撇,足内侧平直,断面呈半圆形。铜鼎制作精良,无使用痕迹。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铜鼎内淤土中清理出大量银扣边,还发现铜质握手。据此可推测,铜鼎原有朱漆木盖,盖上方有铜质握手,边缘用银片扣边,十分华贵。

新莽九鼎腹壁上部均装饰窃曲纹。窃曲纹又称兽目交连纹,盛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晚期基本消亡。西汉时期铜鼎多素面,部分鎏金或饰以蟠虺纹和卷云纹。M115墓葬铜鼎上的窃曲纹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流行的有所不同,转角方折僵硬,应是仿西周同类纹饰。

M115墓主遵循周代礼制选择九鼎随葬,以显示其列侯身份,至于墓主人到底是谁,目前尚无定论。

西汉中晚期以后,青铜实用器成为主流,一般墓葬基本不随葬铜鼎。但M115墓葬却出土九鼎,且特征呈现诸多复古因素,与王莽托古改制密切相关。

从制作工艺看,5件铜鼎展现出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其窃曲纹雕刻虽转角方折略显僵硬,但也反映出对古代纹饰的模仿与创新。4件釉陶鼎制作精细,器表施浅绿色釉,体现出新莽时期的制陶工艺水平。

在M115墓葬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铜质蒸馏器,将此类器物的制造历史追溯至公元前后。

西汉时期,青铜礼器向实用器转化,许多铜鼎底部有烟炱痕。M115墓葬出土的5件铜鼎制作精良、保存较好且无使用痕迹,应是用于祭祀的青铜重器。

2bd4bd031d641cdd4a71750726634510.jpeg

扫描二维码了解新莽九鼎

叁  新莽时期历史研究的重要物证

新莽九鼎的出土,为两汉列鼎制度研究,尤其是新莽时期礼制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列鼎制度始于西周,《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西周用鼎数量等级规定严格,已有学者专门研究。

东周时期,社会变革、西周宗法制解体,列鼎制度逐渐混乱,僭越现象频发。战国晚期至秦代的部分规模稍大的墓葬仍出土铜鼎,如西安北郊尤家庄20号战国晚期墓葬出土4件铜鼎。

西汉时期,列鼎制度进一步衰落。从两汉诸侯王墓和列侯墓发掘情况看,随葬成套铜鼎的墓葬很少,除部分窖藏外,一般墓葬基本不随葬铜鼎。关中地区发掘的西汉墓葬,也只是个别墓葬随葬1件或2件,像西安枣园西汉积炭墓出土4件铜鼎已属少见,且数量与列鼎制度不符。由于发现的新莽时期的墓葬多为小型,大中型墓葬很少,这一时期的列鼎制度难以考察。西安地区东汉墓葬已不见铜鼎随葬。

新莽九鼎中的4件釉陶鼎大小相同,通高略低于铜鼎,5件铜鼎大小一致。这种组合的列鼎在考古发掘中为首次发现,对中国古代列鼎制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西汉中晚期以后,青铜实用器如灯、熏炉、灶、盆、樽、壶、勺等占据主流。《长安汉墓》收录的139座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中小型墓葬以及《西安东汉墓》收录的98座新莽至曹魏时期墓葬中,均未出土铜鼎,主要随葬品为铜日用器和仿铜陶礼器。

M115墓葬出土九鼎且具复古因素,对研究王莽改制相关历史意义重大。王莽摄政后,为巩固统治实行改制,礼制改革遵从周礼。《汉书·王莽传》记载:“今制礼作乐,实考周爵五等,地四等,有明文;殷爵三等,有其说,无其文。”

王莽托古改制使衰落的周礼暂时得到尊崇,新莽九鼎的特殊性和纹饰可证明这点。九鼎在纹饰上仿制西周铜鼎纹饰,在数量方面严格遵照周礼规定,正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新莽九鼎对研究新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为了解新莽时期礼制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研究古代列鼎制度演变、青铜器发展历程以及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等提供宝贵资料,有助于学者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新莽时期的历史。

“西汉中期以后,礼制逐渐衰落。新莽时期,为重塑社会秩序实行托古改制,依据《周礼》进行全面礼制改革。这段历史在文献中有记载,但缺乏考古材料实证,新莽九鼎的出土填补了这一历史时期考古材料上的空白。”冯梦表示,“新莽九鼎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文化内涵。”

记者 张琪悦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