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工驿站看“灵活就业”
来源:新华社 2025-02-19 21:36
初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在西安市半坡立交下,已经聚拢了不少辛勤“趴活”的人,这里是西安市东郊最大的零工“马路市场”,高峰时每天有上千人来这里找日结工、短期工。
零工,是近些年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就业中产生的“热词”。随着城市变迁和人员流动加快,很多进城人员加入灵活就业的行列,零工经济成为城市民生重要“窗口”。
“趴活”的人群外,黄雪莹披着印有“零工驿站”字样的绶带,一手拿着传单,一手打开喇叭高喊道:“找工作的兄弟姐妹们,50米外有个零工驿站,里边有暖气、热水,有很多工作岗位,可以介绍长期稳定工作,并提供法律咨询,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啊!”
“真的介绍工作吗?”“没手艺也行吗?”话音刚落,众人便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道。黄雪莹将手上就业帮扶政策、招工信息的传单塞进他们手里,耐心地引导解释。
灞桥区零工驿站工作人员在马路市场上做政策宣传。(受访者供图)
日光渐盛,人员渐少,黄雪莹回到灞桥区零工驿站。门口的招工信息栏已经及时更换,驿站里的求职者正在寻求“就业指导”。
驿站前台设立了登记处。“所有来求职和咨询的人,我们会记录下他们的基本信息和求职意向,后续会持续给他们推荐合适岗位并回访。”黄雪莹指着驿站一角的招聘海报介绍道,“这些是由驿站代为长期招聘的公司,有家政、物流等企业,有意向的可以当场面试。”
灞桥区零工驿站内,求职者正在寻求“就业指导”。新华社记者 李亚楠 摄
47岁的张瑞去年5月失业,家里一时没有了经济来源,还要供养两个上中学的孩子。他在求职时屡屡碰壁,只能每天到马路市场“碰碰运气”,因为性格内向,虽然有电工证,但过了两周也没找到一份工。
“当时碰到了驿站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我的意向后推荐我参加了零工市集,帮我对接到了一家酒店,培训15天后就正式上岗了,每月能拿近5000元。这份工作我很满意,所以专程过来送面锦旗表达谢意。”张瑞高兴地说。
这样的故事,自2023年12月零工驿站运行以来不断上演着。“驿站主要服务‘灵活就业’需求人员,包括城市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及零工群体。运营至今,已经帮208名求职者找到长期稳定工作。”灞桥区人社局副局长周美妮说。
临近中午,在16公里外的浐灞国际港零工驿站,工作人员王晶带着整理好的企业招聘信息,前往辖区内的占家村。
同一时间,浐灞国际港辖区居民的各种微信群里,“占家村村委会里要开招聘会,有意向速来”的消息被广而告之,不断有周边乡镇的村民赶来。
下午两点,一场程序简单的招聘会正式开始。
“我今年50岁,现在在一家物流园干装卸工,想找个离家更近的工作。”南郑村村民崔建设说,“刚看到有企业招办公室文职,我给儿子也投了份简历,开进村里的招聘会就是方便。”
在一众年龄偏大的求职者中,记者发现一张年轻的脸庞。“我是学消防工程的,之前在兰州实习,本来可以留下来,但我是独生女,想回到父母身边工作,在驿站工作人员的推荐下,目前和三家有意向的企业接上了头。”22岁的余明星说。
记者注意到,参会的企业拥有一些共同点:常年招工、对年龄限制较为宽松,物流、后勤、家政等服务类企业较多。浐灞国际港组织人事部副部长孙春宁说:“我们会提前收集辖区居民的求职意向,筛选出满足需求的部分企业,不能参会的由我们代为招聘,对接需求。”
浐灞国际港零工驿站的工作人员为求职者推荐岗位。新华社记者 李亚楠 摄
不仅在村委会,浐灞国际港将这样小而精的招聘会开到了商场、社区,甚至带求职者走进企业现场试岗,精准对接不同类型求职者的需求,人岗适配率大大提高。自2023年5月运营以来,零工驿站已经帮1079位求职者顺利就业。
作为零工驿站的工作人员,王晶还要对接辖区内的企业,广泛收集岗位,同时将这些招工信息尽可能多地覆盖辖区群众,她手机上的就业服务微信群已有18个。“为了对接需求,我们把用工‘探头’前置。如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我们在其开工建设阶段就开始对接服务。现在我们已常态化为医院输送后勤服务员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陕西省去年发布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清单,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两种缴纳养老保险的方式,并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据统计,西安市2023年常住人口1307.82万人, 比十年前增加约371万人。“灵活就业”市场发展迅速。目前,西安市已建有零工市场、零工驿站以及就业服务站529个。
“我们的初衷就是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指导、信息发布、岗位推荐、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服务,为求职者提供一个家门口的暖心‘信息库’‘歇脚地’和‘加油站’,同时致力于成为他们维护权益的‘娘家人’。”孙春宁说。(记者沈虹冰、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