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秧歌队”到榆林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13 08:11

e2a1043a9c82f8fa82e69367d42d0e00.jpeg

2月12日,泰国碧差汶皇家大学艺术团成员在榆林古城外表演。 记者 王晨曦摄

“听说今天的秧歌展演还有外国队伍参加,赶紧走,去迟了就没位置了!”

2月12日中午,榆林古城外人头攒动,不少市民、游客三两结伴,脸上挂着笑容,手里提着板凳,一路欢声笑语向榆林古城二街聚集。

这里正在举行2025全国秧歌展演,包括俄罗斯、泰国、韩国、保加利亚4支国外舞蹈队在内的20支队伍依次亮相,献上精彩演出。

看秧歌,尤其是看国际化“秧歌”,成为榆林新年的一件“红火事”。

扭出去 舞进来

2月12日,看到外国演员在欢快的音乐中起舞时,任艳艳不禁想起她与秧歌队员在德国柏林“惊艳全场”的时刻。

任艳艳是绥德县文化馆副馆长。去年,陕北秧歌、横山老腰鼓、陕北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亮相。任艳艳带着陕北秧歌走出国门,用精彩的演出“点燃”柏林。

“我们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伴随着欢快的鼓点舞动,用手中的彩扇,将陕北秧歌的热情与豪迈传递出去。在德国表演时,一些观众还主动加入队伍,模仿秧歌舞步,并和我们拍照留念。”任艳艳向记者展示了她在柏林与外国友人的合影,言语间充满自豪。

“去年是我们扭出去,今年则是国外的队伍舞进来。这次换我们做东道主,一定要让国外舞蹈队感受到我们陕北人民的热情。”她笑着说。

在本次全国秧歌展演中,4支国外舞蹈队的精彩表演为传统佳节增添了别样的国际风情。“外国舞蹈队与榆林本地秧歌队的互动与交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多元文化的韵味。”任艳艳说。

一场多元文化盛宴

首次有国外队伍参演全国秧歌展演,演员一亮相便吸引了全场目光。

保加利亚扎德拉维特斯民间舞蹈艺术团身着红绿色调的传统服饰,裙摆上有精美的刺绣。他们的舞蹈融入保加利亚民间文化,节奏轻快。女士们头戴簪花,双臂张开,排成一排,踮起脚尖,快乐舞动;男士们头戴小毡帽,或高高跃起、或下蹲抬腿,喊着响亮的口号,雄姿英发。

俄罗斯阿曼纳特民间舞蹈团演员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他们身穿黑色、红色的传统服饰,头戴毛皮帽子,转圈、拍手、双手叉腰、踮脚舞动,热情奔放、充满活力。

泰国碧差汶皇家大学艺术团带来了南旺舞,舞蹈手势优美且灵动;韩国华城舞蹈团演员动作舒缓、感情细腻,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我们队伍有20人,这次带来的舞蹈展现了泰国伊萨地区的艺术和文化。服装体现出鲜明的土著风格,男女搭档表演,风格活泼有趣。”泰国碧差汶皇家大学艺术团演员米皮阿姆说。

除了4支国外队伍的表演,来自全国各地的舞蹈队同样带来了极具特色的演出。横山腰鼓尽显陕北人的豪迈与热情,安徽花鼓灯表演舞姿翩翩,广西舞草龙活灵活现,引来观众阵阵喝彩。

陕北人民对秧歌展演的热情,体现在场外观众与场上演员的“同频共振”中。广场上,舞蹈方阵动作整齐划一。道路两旁,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观众,有着分明的“层次感”:最里面的观众到得早,占据了好位置,一般都坐在凳子上,不遮挡后排观众。第二排观众站着看,视线也不受阻挡。再往外,观众就得“各显神通”了,带凳子、带梯子的观众站上去看;带自拍杆的观众把手机举起来拍摄;没带工具的观众,只能感慨一句“准备不足”,抬起头看广场大屏的直播。

是秧歌展演 也是文化交融

在榆林佳县,保加利亚姑娘博伊达尔初听陕北民歌;

在榆林古城,俄罗斯艺术团表演家乡民族舞蹈;

在榆林学院,非洲小伙路易斯学习陕北秧歌;

……

眼下,塞上驼城榆林出现许多“洋面孔”,这让当地的新年有了“新”年味。

去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蛇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秧歌架起沟通桥梁,让外国舞者得以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

2月9日,俄罗斯、保加利亚、韩国、泰国舞蹈队受邀前往榆林镇北台、红石峡等景区游览。

“这是中国的古建筑吗?”“中国人过年吃什么?”一路上,18岁的俄罗斯小伙阿尔斯兰充满好奇,问题层出不穷。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这里的人善良热情,还有很多美景、美食,下次我要和家人一起来!”说起这趟中国行,阿尔斯兰深有感触。

挂满枝头的红灯笼、挥舞彩扇的秧歌队、冒着热气的羊杂碎……在阿尔斯兰的相册里,记者看到了他眼中的中国年。

“这次来榆林,我们分享歌曲、舞蹈,享受艺术交流带来的快乐,这很有意义。”博伊达尔说,“我们还了解了陕北民歌、陕北秧歌。这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记者 王晨曦 马腾 郝颖)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