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山乡新画卷|商洛:阳光大棚里养鲈鱼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12 14:33
“2025年1月,第一批试养殖鲈鱼上市,产量达1.5万公斤。按照春节前的鲈鱼销售价格,我们的销售收入达60万元。我们的目标是在2027年内完成全部投资建设,养殖鱼类年产量达到60万公斤。”2月10日,在位于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西村的工厂化高密度水产养殖项目的阳光大棚内,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志喜说。
今年以来,大荆镇与陕西一和实业有限公司对秦绿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连栋温室大棚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设高密度养鱼及鱼菜共生项目,规划养殖鲈鱼等特色鱼类。
位于秦岭腹地的西村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与传统养殖相比,高密度水产养殖通过先进的养殖设施和技术管理手段,大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养殖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发展无土有机蔬菜种植,提高了养殖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实现变废为宝、优化组合、延长产业链。
“大棚里养鱼的效率更高,养出的鱼没有土腥味。”大棚内,10个直径约6米的圆桶鱼池整齐排列,项目负责人郑成宏正与工人一起将准备好的鱼饲料撒到养殖池里。
“这种养殖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抗风险能力强,大棚拦住了吃鱼的鸟,杜绝了鸟粪污染。”郑成宏说。
高密度水产养殖项目规划分一、二、三期建设,总投资约1200万元。技术员陈波介绍,基地统一采用无污染的井水,水在两个大型圆柱体蓄水池内经过十几天的晾晒和沉淀处理后进入鱼池。平时,智能水质监测和温控系统对水质和鱼的生存状态进行监测,增氧系统24小时自动运转,换水时,打开阀门就能自动出水。
郑成宏说:“养鱼先养水。阳光大棚外的蓄水池养出了好水,为鲈鱼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自动换水等功能的引入,有效减少了人力投入,提升了生产效率。用传统模式养殖鲈鱼需要9个月以上,高密度养殖仅需6个月左右。
阳光大棚里养鲈鱼,实现了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项目前期建设中,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协助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接下来,我们会积极帮助企业对接市内各大超市、酒店,不断畅通销售渠道,打开销售市场,推动大荆镇高密度养鱼业发展,实现共富共享。”大荆镇党委书记白朝阳表示。记者 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