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百里千刀一斤漆 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漆制作技艺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11 14:36
任卓萌(右)在工作室检测大漆温度。 记者 付玉玮摄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创作漆画作品。 记者 付玉玮摄
记者 陈艳 付玉玮
1月27日,西安室外温度已到零下,但任卓萌的工作室里“热气腾腾”,员工格外忙碌。
任卓萌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漆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大学毕业后,他主要从事大漆的采集、加工和漆画颜料等大漆产品的研发。
“天下漆,秦占七。”陕西是我国主要的漆树种植地和大漆原产地,拥有涵盖大漆制作、销售及相关文化推广的完整大漆产业链。在秦巴山区,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漆树生长茂盛,产出的漆质量上乘,为大漆制作和漆器艺术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今,陕西大漆产业发展如何?大漆制作技艺与现代生活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连日来,记者走进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等地,探秘大漆如何“涂”出新色彩。
传承——大漆愈发流光溢彩
任卓萌工作室的入口处堆满了等待发货的包裹,几名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打包产品、清点货物,一旁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种颜色的漆画颜料。
“这些大多是我们研发生产的漆画颜料,还有最近很流行的漂流漆。”任卓萌一边介绍一边整理货架。
史料记载,秦时,大漆产量已相当可观。汉唐时期,我国的精美漆器和制漆技艺就传到了日本等国家。
任卓萌告诉记者,大漆制作指的是从漆树中提取天然树脂,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将其加工成可用于制作漆器的材料的过程。
“我们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漆树。通常,7年以上树龄的漆树才能采割,树龄越大,产漆量越高。”任卓萌介绍,割漆时,工人要精准控制割漆口的深度,要割破树皮,但不能影响漆树的生长。
漆液流出速度非常缓慢,通常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收集到少量漆液。因获取不易,故而有了“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大漆制作技艺十分复杂,包含割漆、选漆、过滤、脱水等环节。其中,过滤分粗滤、细滤、精滤、棉滤四级,脱水分低温脱水和高温脱水两种工艺技法。”任卓萌介绍。
在他看来,繁复的工序是大漆制作技艺的灵魂,是制漆者手、脑、心和谐统一的体现。他说:“大漆制作技艺的精髓就在于那份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匠人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应专注于产品质量。”
任卓萌深知,让大漆制作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针对大漆“长于黑、短于彩”的局限,任卓萌用科技手段改进工艺,改造制漆工具,突破多项技术难题,研发出“西安白”“朱红大漆”等大漆产品,并以此获得2023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通过技术创新和跨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推动其与现代生活融合。”任卓萌说,今年,他计划和科研机构、非遗保护机构紧密合作,培养更多人才,让大漆制作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发展——传统大漆不断“出圈”
传承大漆制作技艺,依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
“前些年,我联合科研机构等单位发起举办陕西生漆开刀节、漆树开刀仪式、漆艺作品展览、学术研讨会及艺术表演。”任卓萌介绍,“我们希望更多朋友了解大漆制作技艺,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最近几天,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00后”青年漆艺师张恒一直忙着绘制新作品《竹雀图》。
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一家集漆树基础研究、生漆应用研发、国漆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科研机构。2023年,张恒考入这里,成为一名职业漆艺师。
“读大学时,我在导师的影响下对漆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常听老师说‘漆艺是一场修行’,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张恒说,大漆具有高度致敏性,接触后,皮肤很容易长漆疮。几年来,他一直经历着过敏—脱敏—再过敏的循环。
“用大漆制作的漆画,经过时间沉淀,会发生色彩变化,所以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张恒说。
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副所长李东旭介绍,近年来,研究所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招聘青年人才,还联合高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办人才培训班,累计培养600余名大漆科研骨干和青年漆艺人才,为大漆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李东旭说,目前,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牵头制定了8项生漆行业国家标准,建设了6处漆林示范基地和660亩漆苗繁育基地,还以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金梳背、西安碑林博物馆名帖碑刻等元素为灵感,开发出金银平脱镜梳套装、书签、手机支架等文创产品,让传统大漆不断“出圈”,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大漆制作技艺。
破圈——漆艺登上更大舞台
《海港风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乐园》……1月26日,走进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走廊上精美的漆画作品让人目不暇接。
漆艺实践室里,几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小心翼翼地在漆板上勾勒线条,或细腻地镶嵌蛋壳。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任晓东已在漆画领域深耕20余年。他认为,漆是有“个性”的,时间和温度都会影响漆的颜色。
“创作优质的漆画作品离不开高品质的漆画颜料。我们一直在寻找既能完美融入传统技法,又能为作品增添现代感的颜料。”任晓东说,“最近几年,我们试用了不少任卓萌团队研发的漆画颜料。这些颜料在色彩饱和度、覆盖力及耐久性上有了新突破。”
7年前,任晓东和学生试用了任卓萌团队研发的“西安白”。“这是市面上最白的漆,可以让作品色彩更加鲜明亮丽,提升画面的层次感与立体感。”任晓东说。
不只“西安白”,一批新颜料的出现,极大激发了创作者在色彩搭配上的灵感。
如今,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出校园,专业从事大漆制作等相关行业,将这一传统而独特的艺术带到更大的舞台。
“我们每年培养200余名学生。他们中,有的在任职学校开设漆艺社团,有的在社区、文化机构举办漆艺工坊和讲座,用自己的力量激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任晓东说。
随着消费方式的转变,如今,越来越多人追求艺术化的生活,漆的艺术之美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如何保护和传承大漆制作技艺,在新时代让大漆“涂”出新色彩?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曹祎黎认为,首先,应丰富相关文化产品供给,将大漆制作技艺及其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转化为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其次,应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市场影响力的大漆品牌,增强大漆制作技艺的知名度,提升其市场核心竞争力,争取激活更多相关产业的生机活力;最后,应加大大漆制作技艺与文旅融合力度,形成集参观、体验、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链,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大漆制作技艺文化体验,探索非遗项目赋能文旅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