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成果转化“牵线搭桥”——“科技红娘”张亚男的故事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07 10:42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由西安交通大学退休老教授赵玉清创办的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今年,我们将在国内建立20家以上镀膜服务中心。”赵玉清说。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位老教授经历了3次创业。

高校教师创业,难在哪里?赵玉清感受深刻:“大多数高校教师专心搞技术,对市场并不了解,需要不断摸索技术如何走向市场。”

所幸,这次创业,他得到了“科技红娘”的全程帮助。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陕西重点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双创”队伍三支队伍,深度挖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信息,精心策划推动产业链企业落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变现”。其中,以“科技红娘”为代表的专业化科技经纪人队伍用精准的服务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搭起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的“鹊桥”,在加快陕西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高级技术经理人张亚男就是一位“科技红娘”。穿梭在校园各个实验室,拜访专家教授,深入了解他们的研发方向、成果及最新动态,是张亚男和同事的日常。

“高校教授创业项目的特点是‘一缺三’,有技术,但缺全职团队、缺应用场景、缺资金。技术经理人就是要为项目补缺,把‘局’组成。”1月26日,张亚男说。

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理人团队从学校数万项存量成果中筛选出1300余项易于转化的成果,赵玉清的“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张亚男主动与赵玉清对接,在充分了解其技术特点、应用场景和市场前景的基础上,不断打磨项目。在秦创原春种基金的支持下,他协助赵玉清成立了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

科技成果转化后,如何加快其产业化进程?在张亚男看来,要按照“应用场景逆向思维”找项目,按照“教授+学生”“科学家+工程师”的共创思维搭建创业团队,从公司孵化、股权设计、团队建设、商业模式设计,到融资路演、市场对接等多维度深入推动技术产业化。

2023年2月,在一次福州校友会组织的企业调研中,张亚男敏锐地发现了一家校友企业的需求。如果这家企业采用赵玉清的镀膜技术和装备,可以极大提高产品质量,他们双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于是,张亚男立即组织视频会议,安排赵玉清跟企业人员进行了多次交流。同年3月,企业负责人专程到西安考察调研,与赵玉清迅速达成了采购10台设备的合作意向。这次合作,不仅拓展了镀膜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场景,还破解了该企业核心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

“从开始动员我创业,到融资及后续的市场开拓,如果没有专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帮助,我的创业不会成功。”赵玉清坦言。

在张亚男看来,科技经纪人得是“万事通”,不仅要熟悉科技创新的各个要素,具备对技术项目的学习与剖析能力,还要具备对市场的高度认知、对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服务,并为产业化保驾护航。

微通道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了解到这一关键技术后,张亚男找到刚回国的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青年科学家郝南京,和他的团队一起评估技术基础和优势,讨论市场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并搭建了基于微通道共性技术的验证平台,围绕相关应用领域的技术进行概念验证。这些服务,不仅增强了科学家创业的信心,还培育了科学家的商业思维、明确了技术的场景应用。2023年11月,西安微化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在秦创原总窗口注册成立。在张亚男的帮助下,该企业顺利获得西安人才基金500万元的种子轮投资。

成功经验一旦复制,就会产生叠加效果。2021年以来,张亚男先后孵化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陕西润力辰智新材料有限公司、西安微化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涉及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累计帮助企业融资超6000万元,孵化公司估值超过5亿元。

“作为科技经纪人,我们将围绕陕西重点产业链建设需求,推动更多项目孵化落地,为秦创原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张亚男表示。(记者 张梅)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