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花开 等春来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03 09:18

e15237004fa7e49b5b44b725c323de58.jpeg

817ea6f3c64935c18584f0584307372f.jpeg

立春。 吕雪峰刻

6a5da2266c5116c7eb173008dbf34415.jpeg

1月22日,一位小学生在西安植物园参加“植谜古韵迎新春”猜谜活动。

b772298840967f21710703121771a80e.jpeg

1月23日,西安市永兴坊文化街区子长煎饼店手艺人在摊制煎饼皮。

告别冬日的漫长与严寒,大地将迎来春的生机与温暖。

2月3日,立春。全国各地仍沉浸在团圆欢乐的春节喜庆中,街头巷尾处处张灯结彩。鲜艳热烈之后,点点新绿将爬上树梢,春姑娘迈着欢快的脚步走来。

立春节气的习俗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人们感受春的气息、迎接春归的独特方式。

迎春:彩仗驱牛又一新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在未央宫颁布《太初历》,规定正月为岁首,将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历法。因为疏密得当,符合大自然变化的规律,二十四节气成为古代中国用来指导生产与生活的重要历法,并不断深入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直至今天。”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养民说。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既是春季开始的关键节点,又是进行祭祀、祈祝的重要节日。

《礼记·月令》记载,立春前,太史会谒见天子报告立春的时间,天子开始斋戒。到立春那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等举行迎春典礼。礼毕后,天子发布德政……书中明确记录了立春祭祀在国家祭祀中的级别和具体的祭祀制度,包括地点、时间、成员、服饰、祭品、仪式等内容。

古人对新春的美好期盼,体现在一系列的立春官方礼俗中。《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了东郊迎气、祭祀、鞭打土牛等迎春礼。这些礼俗为立春祭祀提供了基本范式,并在后代史志中有所表现。

留存下来的州县地方志中也有大量反映立春时的风土人情的记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等,也将官方迎春礼、民间庆春习俗记录在内。

诗词歌赋与节日文化的联系也很密切。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对儿童模仿大人打牛这一习俗的描写。”韩养民介绍,“牛是农民耕作的得力助手,春天是耕种的季节,所以就有了‘送寒’和‘劝耕’双重含义的土牛,也就是后来说的与立春联系在一起的春牛。宋代时,这一原本是官方劝耕的活动增添了许多娱乐色彩,演变成集春牛游春、官员鞭春、百姓抢春于一体的节庆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立春这天,除了官方礼俗,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也逐渐发展起来。比如,以春幡、春燕、彩花为代表的剪彩活动,贴宜春字、进春书为主的祈愿活动,送春盘、吃春卷为主的饮食活动等。

侯官寨迎春牛老爷社火是西安市长安区村民自发组织的迎春民俗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举行。这里的“牛老爷”指的是报春的官员,即“春官”。过去,皇帝派遣的官员会骑牛到田间报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人们通过民俗社火表演,既展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思想观念,又为春节增添了浓郁祥和的节日气氛。

咬春:春日春盘细生菜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1000多年前的立春日,诗人杜甫在他乡见到了春盘,不禁回想起在两京(长安和洛阳)的寒梅绽放之时,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细女子之手互相馈送,以尽节日之兴。

这是杜甫对立春日有关“咬春”习俗的描绘。

“咬春”习俗,指的是人们在立春日食用萝卜、生菜、春饼、春卷等象征阳气生发的食物,寓意迎接新春,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变化的生活智慧,延续至今。

每到立春,不少家庭会特意制作春饼、春卷等传统食物,餐馆也会推出相关特色菜品,还有很多地方会举办咬春习俗主题活动,开展文化展示、美食体验等活动。

西安饭庄烹饪的荠菜春卷色泽金黄、外皮酥脆、馅料鲜嫩、香气诱人,立春前后应市飨客,有“中华名小吃”之称。荠菜春卷的馅料由鲜嫩的荠菜调制而成,裹在薄脆的外皮之中,一口咬下,满是春天的清新。

在陕西,还有一种同样薄皮卷馅、别具特色的“春卷”——子长煎饼。

1月23日傍晚,武汉游客沈沁与家人在西安市永兴坊文化街区寻觅美食。穿过拥挤的人群,他们来到一家名为“子长煎饼”的店铺。

省级非遗子长煎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延东介绍,子长煎饼的饼皮是由荞麦面调制的面糊摊出来的,白如玉、薄似翼、小若掌、筋而柔。饼皮可以卷土豆丝、胡萝卜丝、韭菜、鸡蛋、豆腐干、小酥肉、卤肉等20多种馅料。

“我们逢年过节必吃煎饼。老话说‘吃煎饼剥穷皮’,寓意就是吃了煎饼,新一年的光景越来越好、熬煎越来越少。”赵延东说,“马上立春了,我们要用最应季的蔬菜做馅,举办‘咬春’活动,一方面讨个好兆头,另一方面给游客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报春:春到人间草木知

1月22日下午,西安植物园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植谜古韵迎新春”猜谜活动正在进行中。沿着园内蜿蜒的道路前行,路旁的草丛里、树枝上,星星点点地散布着十二生肖、花鸟鱼虫等各式彩灯。

活动主场的槭树园里,一排排挂着谜面的彩纸在微风中摇曳,仿佛是在邀请人们来一展才智。人们或独自一人,眉头微蹙,目光紧紧盯着谜面思考,或三五成群,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西安市新城区华山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俞昊辰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知道这个答案,谜底是‘梅花’!”得到裁判的肯定后,他心满意足地找寻下一个“目标”。

寒意未褪,正值蜡梅、梅花等植物的花期。在清幽梅香的吸引下,体验过猜谜活动后,市民牛春丽与两个姐妹快步到了百卉园。与其他光秃秃的树木不同,梅树枝头初绽的粉梅如霞、白梅若雪,一点点、一片片交织在盘曲的枝干上,煞是好看。她们在树间流连,打卡拍照,欢声笑语在园内回荡开来。

“为了在春节假期丰富人们的游览体验,我们在筹备新春灯展的同时,采用搭建温棚、补充光照等手段,让一部分梅花提前绽放,打造了极具观赏性的梅花景观。”西安植物园科普宣教中心副主任谢斌说。

“马上立春了,园内的各种植物开始复苏。为了更好地迎接即将到来的生长高峰,办好第33届春季花展,我们将通过精细化灌溉为植物补水,同时,根据植物生长习性进行追肥、修剪等。”谢斌告诉记者,“今年花展上展出的品类会更加丰富,不仅有郁金香、银莲花、洋水仙、桃花、杏花、樱花,还有曾‘消失’了近百年的陕西羽叶报春等30余个品系的花卉,一定让前来观赏的游客沉醉其中,感受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奇妙与震撼。”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