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以司法之力守护民族文化瑰宝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1-25 08:41
1月14日,被誉为“关中唐陵之冠”的乾陵静静沐浴着冬日的阳光。络绎不绝的游人或漫步于司马道,或驻足于石雕前,或面对无字碑喟叹……
看着这幅场景,乾县人民法院院长樊国强表示:“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灿烂文明和辉煌历史,必须为其筑起最严密的保护屏障。对此,人民法院责无旁贷、使命重大。”
去年6月13日,在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全省首个涉具体文物遗迹保护的巡回法庭——乾县人民法院乾陵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巡回法庭在乾陵景区揭牌。同时揭牌的还有乾陵文物遗迹司法保护基地。
“一次揭牌,不仅意味着机制和平台的建立,更是一种态度和决心的彰显。”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付栋告诉记者,这些年,陕西法院全面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在陕西,像乾县人民法院一样将法庭“搬”进景区、在遗址遗迹建立司法保护基地的法院已不鲜见。
关垭长城遗址司法保护基地、马栏革命旧址司法保护基地、澄城县文物司法保护基地、保安革命旧址司法保护基地、武关古城遗址司法保护基地、神木石峁遗址司法保护基地、周秦汉唐宫殿遗址司法保护基地……截至目前,陕西法院系统已相继建立环境修复、文物保护等司法保护基地96个,并积极探索“遗址保护+文明旅游+巡回审判”司法服务新模式,设立枣园革命文物保护巡回法庭、乾陵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巡回法庭等多个巡回法庭及审判点。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显著标识,也是巩固民族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说,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是驰名中外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大省。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些民族文化瑰宝,近年来,陕西法院把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忠诚担当、履职尽责的重要方面,充分运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审判职能,依法审理涉及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类案件,积极推进文物司法裁判规则体系和审判专业化建设,努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陕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筑牢安全防线。
2024年,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然而,这个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墓葬遗址群曾被多个犯罪团伙长期盗掘破坏。
“我们在盗掘古墓葬系列案件审理中,联合公安、检察机关,协调推动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让千年前的文化遗产重焕光彩。”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副院长王琪轩介绍,2023年11月至2024年8月,参与寨沟遗址等古墓葬盗掘和文物倒卖的吴某、王某等14人被依法判处1年至1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各被告承担相关修复费用6万余元。
为了斩断伸向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黑手”,全省法院坚决落实最严法治和保护优先原则,近3年共审结倒卖文物、盗掘古文化遗址等犯罪案件249件,判处被告人863名。其中,审结盗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原遗址案,判处4名被告人10年以上有期徒刑,追回国家一级文物2件。
在依法严惩涉文物遗迹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陕西法院针对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保护不到位等普遍性、苗头性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及时向文旅局等相关管理部门发出司法建议,进一步提升我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利用的法治化水平。
此外,全省各级法院立足地方特色,持续健全机制,加强文物行政执法与文物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凝聚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合力,并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全社会形成珍爱文物遗迹、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石器美玉、秦砖汉瓦、城垣楼阁……如今,放眼三秦大地,灿然可观的文物古迹、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悠久壮阔的历史,也记录着陕西法院以司法之力守护民族文化瑰宝的实践。
“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并延伸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职能作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最有力举措、最有效手段,严厉惩治各类文物犯罪,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为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巩富文表示。(记者 陶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