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文旅融合、新能源汽车……省政协委员聚焦发展热点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5-01-18 08:07

1月17日下午,政协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0位来自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文旅融合、荒漠化防治、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主题作大会发言。

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大会发言中,省政协常委、省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谷孟宾谈到了民营经济。

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12398.6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总体呈现逆势增长、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谷孟宾表示,在企业质量层面,优质民营企业数量严重不足。融资难与人才短缺问题更是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些民营企业面临发展资金匮乏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缺失的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谷孟宾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在企业培育方面,应健全梯度培育机制,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助力个体工商户转型、小微企业升级,全力培育特色产业,为企业家提供全方位赋能。

政策落实上,借助国家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有利契机,完善本省政策体系。进一步拓展“陕企通”平台功能,加强与其他涉企平台的融合,全面梳理惠企政策,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落实不到位的县区进行约谈。

为解决民营企业的燃眉之急,要充分利用财政、银行、股权投资基金等资源,构建投贷联动与信用修复机制,化解融资难题。通过柔性引才方式,大力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同时,强化资金保障,坚决清理招投标中的隐性壁垒,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叫响陕西文旅品牌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商洛市委会主委李曼就做大做优5A级景区,助力打造陕西优势文旅产业集群进行发言。

近年来,陕西将5A级景区作为壮大文旅产业的关键窗口与有力抓手,成功培育打造14家景区。2024年,这些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2.5亿人次,占全省游客总数的31%,对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起到了显著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李曼指出,当前陕西5A级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来说,景区间联动性不强,发展不平衡;文旅新业态应用不足,多数景区依赖门票收入,“旅游+演艺”等模式推广有限,新技术应用不充分。

针对这些问题,李曼建议,加强统筹让5A级景区联动起来。通过深化文旅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发展机制,编制旅游环线规划,优化交通网络,推动景区联建合作,确定合理利益分享机制,增加客流量和游客停留天数。

丰富业态,让景区产业链长起来。借鉴成功经验出台激励措施,鼓励景区开发演艺经济,借助新型文化业态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带动文旅消费提质扩量。

完善投融资机制,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快基础设施更新,开展旅游市场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合理规划景区周边产业,提高游客消费意愿和水平,推动相关产业融入区域发展。

多举措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

省政协委员、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殷伟民的大会发言聚焦全力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近年来,陕西大力推进荒漠化治理,尤其在“三北”工程区成果显著:森林面积、蓄积量、覆盖率大幅提升,绿色版图北扩,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更是成为治沙奇迹。

尽管如此,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土绿化方面,剩余宜造林地多为盐碱滩地和土石山区,地质复杂,绿化难度极大。土地荒漠化受气温、风沙等自然因素影响,恶化风险犹存。林分结构上,人工林树种单一,森林质量衰退。

对此,殷伟民提出要坚持高位推动,深化联防联治。全面落实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健全协调机制,抓好项目各环节,实现生态增绿与质量提升。

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探索多元化融资与治理模式,完善制度体系,统筹资金与奖补政策,调动社会防沙治沙积极性。创新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整合力量推出绿色低碳项目,以林草业构建合理生态体系,巩固扩大治理成果。探索防治与经济结合新路径,培育沙产业,推进“光伏+治沙”模式。

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

“2024年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19.8万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令省政协委员、蔚来汽车副总裁赵玄倍感振奋。“近年来,陕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利用自身优势,将新能源乘用车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链,并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与行动方案,已成功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产业对单一企业依赖度过高,不利于产业多元化发展。同时,部分城市的产量占全省的95%,这种不均衡的分布也限制了产业的辐射能力,难以形成全省范围的产业集群效应。”赵玄在发言中说。

为此,赵玄建议重点关注龙头企业,定期走访沟通,增强其在陕发展信心,吸引资金投入,鼓励产品和技术在陕首发。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加强与头部企业对接,宣传产业政策,吸引更多企业投资。此外,设立专项基金,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培育中小企业,促进上下游紧密合作,打造产业链集群。

在配套建设上,加大对前端研发机构投入,引导头部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研发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优化产业布局,引导配套产业向周边市县延伸,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记者 石喻涵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