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脱贫攻坚主战场,今朝乡村振兴新热土:大巴山深处再访乡亲

来源:新华社 2025-01-14 11:20

83393678d5fbe0c540a893e5be0350ea.jpeg

来源:1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沈虹冰 陈晨 王泽昊

隆冬时节,巍巍巴山,峰峦叠嶂,云卷云舒。

这里曾是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今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热土。

白云生处有人家。

2018年至2020年年初,记者曾连续三年到访大巴山腹地的陕西省平利、镇巴、镇坪等县,聆听群众的喜乐愁盼,感知时代的发展脉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时隔多年之后,又是一个冬日,记者再访大巴山深处的那些父老乡亲。促膝田间,围炉夜话,听民声,看变化——

做足“茶文章”,小小一片叶,鼓起了老乡的腰包;

念好“电商经”,土特产飞上云端,闯出了大市场;

生活在变,“过去是谋生计,现在是有品质的日子”;

民生在变,“昨天翻山越岭去看病,今天好医生来到家门前”;

精神面貌在变,“曾经冷清寂寥的山乡,而今也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

一枝一叶总关情。那些写满鱼水情深的动人画卷,那些奔向美好生活的向上力量,那些不甘命运安排的奋力一搏,正在大巴山间奔涌、流淌……

85eb011fdb98111cb2885c949821e9b8.jpeg

2024年12月26日拍摄的位于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的茶园。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产业之兴

山路十八弯,可从县道上到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的茶园,要拐过72道弯。

时隔多年,曾经面对面难以会车的山乡小道,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已有游客顺着新路进村游玩。

凭栏远眺,健步长廊、自行车道、休闲凉亭,一处处景观点缀山间。虽是冬日,千亩茶园仍绿意盎然。

茶农陈敬翠还记得,2024年国庆长假,自驾游的小车排到了一公里开外,“茶叶、核桃、山药,土特产在家门口就能卖钱。还有,城里人就爱吃咱这口地道的农家饭。”

“过去蒋家坪只采一季春茶,现在夏茶、秋茶都发展起来了。三季有产业、四时景不同。这片茶山,已是群众的致富山。”时隔5年再见记者,老支书罗显平感慨万千。

引水上山,滴灌设施铺进茶园;创建4A级景区,每年20万访客来此观光;茶叶品牌注册成功,多位青年返乡做起电商……5年间,蒋家坪村喜事不断,村民人均收入从8400元增长到1.6万元。昔日的空壳村,2024年集体收入超过53万元。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小小一片茶叶,富足了一方百姓。

添茶、注水、闷茶、出汤……村头的茶叶展销店里,农民茶艺师手法精良。

“云约平利,畅游茶乡。这是来自大巴山的清香……”网络直播间里,返乡青年罗杰推介家乡好茶,妙语连连。

平利县委书记杨军说,通过做大茶基地、做优茶园区、做精茶加工,平利已建成标准化茶园20万亩、绞股蓝产业园5万亩,2024年全县茶产品产量超过2万吨,综合产值58亿元,从业人员近10万人。

记者离开蒋家坪时,悠扬的民歌在山间回荡:“十树桃花九树开,还有一树开心间。花香四溢春满园,幸福生活哎看今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蒋家坪村现任村支书寇清新说,大山深处的人,最懂得这句话的分量。

生活之变

车行深山,到达安康市镇坪县牛头店镇国庆村时,恰是满天繁星。

稍作休整,记者外出散步。刚一出门,便被不远处传来的欢笑声吸引。

69f4cf31a3cbc15fab90249973b51c8f.jpeg

2024年12月28日拍摄的位于安康市镇坪县牛头店镇国庆村的“小石山居”民宿。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山腰一间名为“小石山居”的民宿大堂里,6位年轻人围炉煮茶,弹奏吉他,深情哼唱着民谣。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一曲歌罢,掌声四起。30岁的王小龙起身致意:“今天是周末,几位朋友从安康市区赶来。我们在此小聚,享受一份悠闲的慢生活。”

入夜不知在深山。曾经的镇坪县,是少有夜生活的。

97d8d5dcee884a7096617395ba4ff3b2.jpeg

2024年12月26日拍摄的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的通村公路。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与鄂渝两地交界的镇坪是陕西最偏远的县之一。2020年8月,高速公路开通,由这里到安康市区的车程从4小时缩短至1.5小时,文旅产业发展也由此驶入快车道。

“过去镇坪有‘大巴山的墨脱’之称,山清水秀,但很少有外地人来旅游。”镇坪县文旅广电局局长苏怀春说,如今得益于交通的便利,镇坪已兴起民宿70多家,并与周边的湖北竹溪、重庆巫溪组建大巴山旅游联盟。

“醉氧之旅”“星空之约”,社交平台上,一条条关于镇坪旅游的热词悄然走红。2024年全县迎来123万游客,创下新高。

文旅有多火?老乡最有发言权。

92b2d9c86f604339426444733b6f78d0.jpeg

12月28日拍摄的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竹节溪村的移民安置点。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镇坪县城关镇竹节溪村,汉江支流南江河绕村而过。行至一片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中间,便是村民谭大艳的家。

2年前从高山上搬迁到这个移民安置点后,她便盘算着把新家开成民宿。缺资金,政府有项目支持,没经验,县里派专业人士指导。

c0a56ffef5ed02d586210eedf6e2529b.jpeg

2024年12月28日,村民在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竹节溪村排演节目。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政策好、干部帮、人努力,她家的民宿被布置得充满水韵与乡趣,生意蒸蒸日上。当地政府还在村里办起群众大舞台,捕捞节、村歌大赛、“浪漫七夕”汇演等活动轮番上演。

客流被引来了,谭大艳祖传的手艺有了用武之地,“去年旺季时,我纳的千层底布鞋一个月就卖了2000多元”。

不经意间,她家门外风景墙上的一句标语“享受被山水簇拥的美好”,还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句话成真了!”谭大艳乐呵呵地说,过去是谋生计,现在是有品质的生活。

844af8fae16013bc73057e5156b98404.jpeg

12月30日拍摄的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兴隆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民生为本

再见杨梦琪,那个曾经羸弱的幼童,已是落落大方。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在镇巴县三元镇竹韵易地移民搬迁社区的家中,11岁的她开朗幽默,自信地背起刚刚学会的古诗。

6年前初次见面时,从小遭遇父母离异、跟着祖父母生活的小梦琪,刚刚做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彼时,新农合、大病保险及各项救助资金报销了超过九成的医药费,一家人搬进移民安置社区,爷爷被安排到公益性岗位工作。

时过境迁,生活已翻开新篇。

小梦琪的婶子余家琴说,眼下,网格员定期家访解决困难,奶奶享受政策做了护路员,每月收入800多元。更重要的是,镇卫生院医生王文周团队按时上门复检,小梦琪已逐渐恢复了健康。

“我最爱打羽毛球,每次打一个多小时,不在话下!”小梦琪抢过话茬。在学校,她活泼开朗,当过班干部,还有一群好朋友。

即将上中学的她,已在心中种下梦想,“在学校,老师们非常辛苦、不求回报。我长大后也想做一名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

政策还在、帮扶还在、干部还在、作风还在,感同身受的,远不止小梦琪一家。

在镇巴县兴隆镇健全村,64岁的脱贫户殷光蓉患有宫颈癌,每年近5000元的医药费可依政策报销大半。随着通往外界星子山隧道的贯通,汉中市大医院的专家现在定期到兴隆镇坐诊,例行复查时,她已不必再翻山越岭。

“吃不愁、喝不愁,有养老金、有生活补助,还有合疗。”老人生性乐观,笑容满面,“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我们老两口可能活不到今天啦!”

884a481d25d935b64927b55f592dfc58.jpeg

202024年12月27日,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卫生院医生为患者治疗。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在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卫生院,5年间临床科室增至15个,新建的住院楼已经投用。一批青年医生的到来,为这里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几年新招录的医学大学生大多下沉到基层,咱们卫生院还成立了全县仅有的8个名医工作室之一。”2年前入职的中医科医生韦秀红说,“常见病不出镇”基本实现。

2e46e3adba51fbffbc560c35a5f0a075.jpeg

2024年12月29日,汉中市镇巴县泾洋街道高桥村村民牟文贵(左一)与妻女在家中互动。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山乡振兴

“真的没想到,6年过去,能再把你们盼来!”

站在自家“文贵商店”的霓虹灯下,42岁的牟文贵激动地撇开拐杖,给了记者一个结实的拥抱。

夜幕四合,这个位于镇巴县泾洋街道高桥村的移民安置点,正是华灯初上。

寒夜客来茶当酒。客厅落座,牟文贵热情地为老友沏上热茶,一把搂过3岁的小女儿牟晓蕊,“6年没见,我当爸爸了!”

cc0820b04ee2db672b8a280eae45e93c.jpeg

2024年12月29日,汉中市镇巴县泾洋街道高桥村村民牟文贵在自家开设的超市整理货品。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记者环视四周,通向室外的小超市货架上摆满日用品,客厅添了电视和空调,角落里多了滑板车。依旧贴在墙上的喜字,瞬间将记忆拨回6年前。

2019年1月,还是在这里,记者见证了牟文贵的幸福时刻。当时,他刚刚搬进新房,当上新郎。

这条幸福路,走得不容易。

青年时受伤落下残疾,自此失去劳动能力,33岁之前,牟文贵的生活愁云惨淡。脱贫攻坚让他的人生迎来拐点:在政策支持下顺利做完手术、装上了义肢,只花1万元就搬进新居,还通过残疾人互助结识了如今的妻子曹晓霞。

想早点退出贫困户,想开个小卖部,还想有个娃……新婚时,牟文贵许下的这些心愿,已一一实现。

“瞧我这忙的,都顾不上招呼客人了!”里屋突然传来晓霞的声音。记者循声进入卧室,只见高位截瘫的她正趴在床上,目光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双手敲击键盘上下翻飞。

2023年,晓霞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电商培训,并找到一份电商客服的工作。现在,她日均接待200多人次的线上咨询。

“虽然辛苦,但日子踏实。每月挣3000多元,我比文贵能养家!”她笑言。

少年时因残疾辍学,晓霞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她自学了从高中到大专的课程,十几岁起便开始写诗、发表文章。

丈夫勤快,妻子聪颖,生活便落不到人后。晓霞说,党和政府对她家很关心,帮联干部常常入户慰问,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她还享受到医保缴费减免政策。

“但我们坚持不接受任何捐款,一定要自食其力。”她话锋一转,语气坚定,“做不了生活的富翁,就要做精神的强者!”

是呵!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行走大巴山间,奋斗者的姿态处处可感。

数年间,镇巴县兴隆镇水田坝社区村民张红,已从打工妹华丽转身为拥有290多万粉丝的“网红”。短视频里,她原生态呈现山乡巨变,讲述山中人的拼搏故事。过去一年,她免费为老乡直播带货,让价值300多万元的农产品飞出山坳。

网名“跑山阿红”的她说,我的流量都是群众给的,啥时候都不能忘了初心。

时代在变,生活向好,心怀感恩。

数年间,曾向村民许下豪言的镇巴县长岭镇碗厂沟村支书卢大刚,已兑现了多数承诺: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渐趋壮大,2024年向村民分红14万元;少了“脏乱差”,村容大变样;支部新发展了两名党员,村两委班子里还有了大学生。

aaebc5d0d5901367ba7b0c3e79c076b9.jpeg

2024年12月27日,工人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的一家社区工厂制作毛绒玩具。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数年间,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的社区工厂已由小作坊搬进了标准化厂房。从服装鞋袜到毛绒玩具,再到电子元器件,产品门类愈发多元,远销海外。越来越多从山上搬迁而来的农户,在家门口上班挣工资,有的夫妻还成了“双职工”。

一别5年,锦屏社区居民汪显平已供儿子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新年里,他计划开着新买的私家车,去杭州看看儿子的新生活。

“就像咱大山里随处可见的标语,‘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美好生活’。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他与记者依依惜别,做了来年再见的约定。

临行时,一抹暖阳透过他家的“福”字窗花,洒在大伙儿心里。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