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冬闲”人不闲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1-09 09:33

编者按

在温暖如春的大棚里管护香瓜、在农家小院里制作粉条、在工厂里加工菌棒、在苹果园的“田间课堂”上“充电”……曾经,冬季被视为农闲时节。如今,三秦大地上的乡村振兴一线,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我省广大农村群众在“冬闲”时节发展产业、对接市场、学习技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临潼区:村企共建兴产业

05b21bcf4a15a8f0bc9e68ad45fdc600.jpeg

1月6日,西安真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内,村民忙着采收小白菜。 通讯员 王三合摄

1月6日,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徐杨街道徐杨村的西安真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座座温室大棚让原本“猫冬”的农闲时节变成了群众增收的“忙冬”。

“我承包的两个大棚每年至少种4茬菜,能收入10万元。”种植户刘永继说,“以前,‘冬闲’没啥活干,现在一年到头不得闲。虽然辛苦一点,但收入增加了不少。”

为了让“冬闲田”发挥效益,2023年4月,徐杨村与西安真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并聘请农户参与种植和管理,着力提高蔬菜种植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推动村民、村集体双增收。

“公司给我们提供种植技术和有机肥,我们只需把菜种好就行。”刘永继说,“我们的蔬菜品质好、不愁卖,很多外地客商连着几年来收购。”

“公司年经营收入1500余万元,用工50余人。村民不仅可以在公司的园区务工获得薪酬,还可以通过承包大棚创业。这有效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徐杨村党支部书记叶东峰说。

揉面、分团、擀皮……1月6日,位于徐杨村的西安市临潼区兄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操作车间里热气腾腾、麦香飘溢,工人正忙着加工锅盔馍。

“这几年,我们通过村企合作,盘活了村里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西安市临潼区兄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合作企业之一。”叶东峰说,2024年,徐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0万元。

为破解集体经济增收难题,临潼区组建智慧农业、示范养殖业、石榴产业、集体经济4个区级发展联盟,培育了18个新型经营示范主体,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2023年以来,全区集体经济收入累计增加9000余万元。(通讯员 王三合)

陇县:菌棒绽放“致富花”

b30fd5c08074412032e71c892855bb3f.jpeg

1月7日,在陇县温水镇坪头村菌棒加工厂,工人忙着移放菌棒。 通讯员 赵辛未摄

眼下正是“冬闲”时节,陇县17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却是一片繁忙景象。

1月6日,陇县温水镇坪头村菌棒加工厂正式投产,车间内机器轰鸣,4台自动菌棒装袋机快速运转,10多名工人分工明确,将一袋袋装好的菌棒整齐地移放到灭菌架上,分批推进灭菌柜进行杀菌。随后,完成灭菌的菌棒被送入恒温养菌车间,静静地等待着绽放出致富的“希望之花”。

“以前一到冬天,人就闲了。现在,我在厂里干活,一天能挣1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坪头村村民张让生说。

“去年,我们引进陕西润田丰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企联合开办加工厂生产香菇菌棒,把‘冬闲’变成了‘冬忙’。”坪头村党支部书记曹文虎说,加工厂预计年产菌棒500万棒,产品除了满足镇上500余座菌菇大棚的种植需要,还将销往宁夏等地。

“我们高标准建设温水镇现代农业园区,现有菌菇、蔬菜大棚673座,通过推行资金入股、资产租赁、园区务工、订单销售、技术服务5种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发展产业,实现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温水镇党委书记王海军说。

香菇是陇县“五宝”之一,陇关牌香菇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绿色农产品。为了进一步推动香菇种植产业发展壮大,陇县积极实施设施食用菌和蔬菜产业链改造提升项目等,持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育强“链主”企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2024年,全县种植羊肚菌1200亩,培育香菇、平菇、黑木耳1150万袋,预计年产值1.5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以联农带农、示范推动为核心,引导群众抱团发展,推动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增效、群众增收。”陇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康文世说。(通讯员 王静静)

洛川县:“田间课堂”送技术

700b104df4a5cc31547fd700f853ebc3.jpeg

1月6日,一场冬季果园管理技术培训活动在洛川县黄章便民服务中心黄章村的果园举行。 通讯员 李进摄

冬季是果树休眠期,也是果园管理的关键期。连日来,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广大果农“传经送宝”,开展冬季果园管理技术现场培训,指导果农进行冬剪、施肥、清园等管护作业。

1月6日,在洛川县黄章便民服务中心黄章村的果园里,一场冬季果园管理技术培训活动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培训现场,农技专家王晓东手持修剪工具,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详细讲解果树冬季管护的技巧。他为村民分析冬季果园管理对果树产量和果品质量的影响,并对矮化密植果园涂白、防冻、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逐项讲解。

“通过专家的指导,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知道怎样科学管理果树了。”黄章村村民李晓民说。

在槐柏镇度古村的果园里,农技专家根据果树的品种、树龄以及土壤肥力状况,制定施肥方案,并给出果园管理建议。果农按照专家的建议,在果树周围合理施肥,确保每一棵果树都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滋养。

“冬季施肥就像是给果树储能。充足的养分能让果树在春天焕发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度古村村民路军说。

作为苹果种植大县,洛川县高度重视果园管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田间课堂”活动对全县苹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了解,2024年入冬以来,全县开展技术培训36场次,培训果农6000余人次,发放技术手册3500余份。

“下一步,我们将拓展果园管理技术培训渠道,更新培训内容,通过现场指导、网络培训等方式,进一步调动广大果农务精品果的热情,推动全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局长韩东辉表示。(通讯员 李进)

绥德县:大棚香瓜管护忙

17c0d033ac4dcb9adde51b0442a484c2.jpeg

1月5日,绥德县白家硷镇白家硷村示范种植户白爱生夫妇在香瓜大棚劳作。 通讯员 张丹摄

1月5日,笔者走进绥德县白家硷镇白家硷村香瓜种植大棚,只见郁郁葱葱的藤蔓间挂着碧绿、圆润的果实,瓜农忙着进行水肥一体化管护。

“我们家今年种植的3棚香瓜,有芝麻蜜、花喜鹊、玉娇3个品种,再有10来天就可以上市了。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在棚里忙活,控制温度、适时通风、进行水肥一体化管护等。种得好的话,单棚年产量可达1000公斤,能收入15万元。”白家硷村示范种植户白爱生说。

“我和老伴今年种了4棚芝麻蜜香瓜,不打农药,用的是有机肥,产出的香瓜香气浓郁、口感甜脆。这段时间我们饭都顾不上做,在棚里一忙就是一整天。这些香瓜春节前上市,能收入8万元左右。”石家湾镇沙滩坪村种植户白志彪说。

2023年以来,为破解此前香瓜种植管理不规范、品种单一、效益偏低等问题,推进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白家硷镇、薛家峁镇依托“党建引领+个体经营+集体联产+公司运营”的发展模式,分别成立产业联合党支部、产业联合党总支。

“通过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和能人聚在产业链上,土壤改良、水肥管理、新品种推广、技术服务等工作顺利开展,激发了香瓜产业发展后劲。”白家硷镇人大主席刘小发说。

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全县科技特派员、土专家经常在田间地头对香瓜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使全县涌现出一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新农人”。目前,绥德县香瓜种植面积达6500亩,年产值约1.56亿元,产品远销宁夏、内蒙古等地。

“下一步,我们将在香瓜品质与品牌上下功夫,按照以旅促农、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农业新业态,提升香瓜的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绥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春胜说。(通讯员 张丹)

汉滨区:背着“书包”进桑园

c9551c3b22dbae9d41005803e244e74b.jpeg

1月6日,汉滨区五里镇张营村村民在修剪树枝。 通讯员 周亭松摄

眼下正是桑园冬季管护的关键期。1月6日上午,笔者走进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张营村,刚到千亩桑园边,就听到“嗡嗡”的电动工具声。透过逐渐消散的雾气,笔者看见几位村民身背双肩“书包”,手持工具,修剪桑枝。

2024年,桑园引进了几台全新的背负式锂电池修枝机,与其他工具配合使用,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看到我背上的‘书包’了吧,不重,充一次电能用半天,比手动剪枝快多了。”园区工作人员李荣稳说。

58岁的李荣稳和妻子长期在桑园务工。这个冬天,他感觉干活轻松多了。过完元旦,他大致算了一下,2024年仅在蚕桑产业上,他们两口子就挣了2万多元。

近年来,张营村因地制宜发展蚕桑产业,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新建、改造1000亩高品质桑园,成立安康市怡鑫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厂房7000多平方米,引进自动化养蚕设备3套。

安康市怡鑫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乐介绍,冬季是桑树的休眠期,要抢抓时机修剪。这样做可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集中养分,提高桑叶产量。

过去,剪掉的桑枝就是废柴,还要耗费人力整理、堆放。2024年,安康市怡鑫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一个1400平方米的加工厂。该加工厂以桑枝为原料生产食用菌栽培袋料,实现变废为宝。张乐说:“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工蚕丝被等,实现蚕桑全产业链发展。”

据悉,汉滨区现有桑园3.59万亩,蚕桑经营主体35家,年养蚕25120张,产值5500余万元。

汉滨区蚕茶果技术中心副主任孙伟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落实奖补政策,加强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持续提升科技含量,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通讯员 周亭松)

洛南县:小红薯成了“金疙瘩”

5ae66e44419cb6f22fe5f3157e489f58.jpeg

1月2日,洛南县三要镇三要街社区居民师博夫妇在晾晒粉条。 通讯员 毕波波摄

1月2日,笔者在洛南县三要镇三要街社区居民师博家看到,十几名群众分工明确地和面、漏粉、冷冻、晾晒……通力配合制作红薯粉条。在冬日的暖阳下,红薯粉条整齐地挂在竹竿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的粉条以秦薯5号为原料,淀粉含量较高。经过沸水煮、手工塑形、低温放置、晾晒、自然风干等十几道工序方可制成。”师博说,“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但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诀窍。就拿漏粉来说,漏粉的师傅要长时间举着约3.5公斤重的粉瓢,匀速反复敲打。敲打的节奏快慢、力度大小,都会影响粉条的质量。”

“2024年12月中旬,我家开始制作手工红薯粉条,预计到1月中下旬,可制作手工红薯粉条1.5万多公斤,能收入45万元左右。”师博说。

目前,三要镇红薯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手工红薯粉条15万多公斤,年产值约450万元,产品销往西安、河南、山东等地。手工红薯粉条不仅为经营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三要镇叶河村村民彭书民说:“进入冬月,我就来师博这里帮忙制作粉条,一天能挣200多元,同时还能照顾家人。”

如今,小红薯变成了三要镇强村富民的“红果子”。依靠红薯粉条产业,很多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打造‘洛味缘’粉条品牌,实行统一工序、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销售,提升红薯附加值,延伸产业链,让特色农产品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洛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宏斌说。(通讯员 毕波波)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