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自信中的“她力量”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1-07 07:58
三秦女性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艺术展演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取得卓越成就,让我们看到中国历史文化的耀眼光芒——
探寻文化自信中的“她力量”
游客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参加汉服汉礼体验活动(2024年12月12日摄)。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在进行壁画修复(2024年12月12日摄)。
由省妇联主办、群众新闻网承办的“黄河女儿行——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之源的‘她光芒’”主题采访活动日前举行。该活动旨在全方位展示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女性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了近距离感受三秦女性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艺术精品打造等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与取得的卓越成就,记者跟随采访团,深入我省部分博物馆、历史舞剧演出现场等进行了走访。
她们,用专业技术“唤醒”沉睡文物
“每当看到一件件文物在我们的努力下,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露出真实的‘容颜’,我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张蜓感慨地说。
记者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保护修复部,映入眼帘的是正在修复的大型壁画作品。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每一次修复都是和历史的一次深刻“对话”。
文物“医生”张蜓,是这些“对话”的参与者之一。“文物修复师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与时间的漫长对弈和对历史厚重感的精准把握。”张蜓介绍。
从业15年来,每一次清理、提取、拼对、修复,都是她对初心的叩问和对职业精神的坚守。
“文物修复是一项需要极高耐心和精细操作的工作,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每一位修复师都是文化的守护者。”张蜓说,文物修复的意义远不止于修复本身。它是对过去的尊重,对未来的责任。通过一次次修复,可以“唤醒”那些“沉睡”中的文物,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像张蜓这样的女性文物修复师有14位,她们深怀敬畏之心,以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修复技术延续文物的生命,让那些穿越千年的历史遗珍重现光彩。
她们,让晦涩的历史知识生动鲜活
“大家看到的这个Q版‘姗姗’是以汉阳陵出土的‘微笑女俑’为原型设计的,是汉阳陵博物院最具特色的文化IP,她的笑容被游客亲切地称为‘中国最美的微笑’。”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何倩自豪地说,“姗姗”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还走出了国门。在2022年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上,“姗姗”的微笑向世界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汉文化,收获“粉丝”无数。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中,女性工作人员占比达九成。秉持“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的讲解员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活动的形式,打破了人们对博物馆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针对低龄学生游客,我们开发了汉服汉礼、模拟考古、汉代体育游戏等教育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何倩说。
除了常规的教育活动外,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还特别关注特殊群体。职工为特殊群体编写了大字版汉文化解读书籍,并在书中加入了视频版、手语版和音频版的内容,方便特殊群体阅读和学习。“手语版是我们社教部的女职工专门学习后录制的,希望让听障人士也能感受到汉文化的魅力和底蕴。”何倩告诉记者。
“去年底,包括‘微笑女俑’在内的15件陕西馆藏文物登上央视《文博日历》的消息在网上迅速传播,很多观众纷纷前来一睹‘姗姗’的真容。我们将借此机会,为观众讲好文物故事。”1月3日,何倩信心满满地表示。
她们,以艺术架起沟通世界的桥梁
2024年12月12日晚,被誉为“中国最美实景演出”的舞剧《长恨歌》在九龙湖畔上演。现场座无虚席,观众神情专注地欣赏着台上的精彩演出。
贵妃起舞,水幕扬起,婀娜的身影若隐若现;安史之乱,熊熊燃烧的火海席卷湖面,热浪扑面而来……演员们身着华美的衣衫,在水中的舞台上翩然起舞,将这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作为陕西旅游的闪亮招牌,从2006年推出到现在,《长恨歌》已经在西安华清宫景区演出了19年,场场爆满。《长恨歌》能够久演不衰,“贵妃”们功不可没。由于场景转换频繁,舞段众多,每场演出,杨贵妃的角色都会由多位演员共同承担。为了给观众呈现最佳的演出效果,即使天冷,她们也依然身着轻薄的纱衣,只为给观众留下最美的身影。
王谦是《长恨歌》艺术团的艺术副总监,也是杨贵妃的扮演者之一。在《长恨歌》的舞台上,她以精湛的技艺,高标准完成了6000多场演出。“我非常热爱这份职业。为了演绎好角色,我们不分寒暑排练、从不间断。希望用我们的努力来讲好历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陕西、了解中国。”王谦说。
记者 杨小玲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