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安康市探索创新以工代赈项目劳务组织模式——“小项目”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1-04 08:15

“参与以工代赈项目,我不仅获得了报酬,还打开了自家枇杷的销路。今年,我家20亩枇杷最少收入12万元。”1月2日,在去往枇杷园的路上,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清泉村村民艾全明喜不自胜。

艾全明告诉记者,清泉村依山傍水,适宜种植枇杷。在清泉村以工代赈项目开始之前,前往枇杷园得走土路、小路,人和车进出都不方便。每年枇杷成熟季,销售、运输都受到影响,收益也大打折扣。

2024年7月,为带动群众增收,突破当地产业发展和群众出行的“瓶颈”,清泉村通过村民自建的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艾全明报了名。

瀛湖镇镇长马世瑜介绍,该项目主要是改造清泉村道路1.872公里,配套建设边沟、涵洞、错车道等附属设施。项目总投资227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补助200万元、自筹27万元,项目惠及群众600余人。

项目采用“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的赈济模式,吸纳附近群众和其他低收入村民参与建设,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村集体民主议事决策,推选项目施工负责人,及时跟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程公示公开,由村民监督,确保工程发挥实效。马世瑜说,截至项目竣工,累计用工2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72万元。

一路通,百业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清泉村特色产业也蓬勃发展,2000余亩枇杷的销路进一步拓宽,年产值可达800余万元。

在汉阴县城关镇,以工代赈示范项目让搬迁安置点成了群众的幸福家园。

2024年12月30日,记者走进汉阴县城关镇太平村四组,只见整齐的楼房依次排列,道路平整开阔。

汉阴县城关镇人大主席徐平介绍,太平村四组住的大部分是从偏远山区搬来的群众。为了让群众过上安稳日子,当地政府启动了搬迁安置工程,并将其纳入以工代赈项目范畴,让村民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通过劳动增收致富。

该项目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总投资426.93万元,配套建设道路、综合管网等附属工程,总计用工112人,实现人均增收1万余元。为了让村民在建设过程中学到实用技能,项目方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提供砌墙技巧、水电安装、安全施工等方面的培训。“参加以工代赈项目,我不仅建设了家园、挣到了工资,还掌握了一门手艺,以后出去打工也不怕没活儿干了。”太平村村民邓光耀说。

“我们深入调研乡村发展需求,精准筛选出具有带动性的‘小项目’,并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精准组织劳动力,合理分配工作任务,让每一名参与群众都能在以工代赈项目中实现自身价值。与此同时,我们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引导其观念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激发内生动力。”汉阴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杨运宝说。

近年来,安康市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不断拓展以工代赈政策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以工代赈项目劳务组织模式,打造了“国企带镇村”“乡建公司”“村民自建”3种组织模式,进一步简化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手续,节约项目实施费用。2023年以来,安康市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93个,带动上万名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8616万元,实现人均增收8000余元。

“以工代赈项目要彰显‘工’的效能、发挥‘赈’的作用,进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以工代赈综合效益,起到促进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增强基层组织自治能力的作用。”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珣说,安康将继续把以工代赈作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把项目融入产业发展全链条各领域,大力谋划储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采取有力措施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齐珂雨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