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25周年特辑|澳门青年的三秦“逐梦记”
来源:西部网 2024-12-21 12:54
记者 /苏静萌 王靖升 编辑 /李媛 贺桐
12月20日,澳门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间,澳门与内地双向的人才交流活力迸发,越来越多澳门人到内地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拓展全新的人生领域。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王嘉铭正是其中一员。
澳门是王嘉铭的家乡,对于他来说,自己的家乡更像一个“温室”。王嘉铭说,在他心目中,西安、深圳、上海都是全国的科技重镇,作为理科生的他想走出澳门,去更广阔的天地中寻找更多更大的机会。“以前小时候去过长沙、福建,2022年来西安上学,是我第一次来到北方城市,这里和家乡的差异是挺大的。”王嘉铭笑着说。
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后不久,王嘉铭便觉得自己的这一步迈得特别正确。“这里的一切如果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王嘉铭说,从大一开始,每一天自己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提升。每天的新变化和新感受,不仅让他在学业上取得了进步,更直接影响着王嘉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果说从澳门到西安,是王嘉铭懵懂的尝试,那么在西安交大学习生活的3年,则更多的是他的主动尝试。“这次尝试带给了我全新的人生体验,所以我也会经常给澳门的朋友安利西安的一切。在我看来,融入是相互的,未来是共同的。做好两地文化的‘交流使者’,是我应该做的。”
在西安交大读书的几年里,四季变换,成了王嘉铭最深刻的记忆。“春天校园里樱花烂漫,夏天秦岭山的郁郁葱葱,秋天街道旁的金黄梧桐叶,冬天落下的皑皑白雪,都是我大学时代的青春。”在西安读大学的这些年,王嘉铭有些“恍惚”。“当自己真正来了西安,学习在交大,生活在这片土地,脑子里对西安这座城市模糊的轮廓才能够越来越清晰。”
谈起在西安的这几年,王嘉铭兴奋地说自己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看见飘雪,第一次吃肉夹馍,第一次马拉松……我的很多第一次都是在这里完成的,都是我很美好的人生体验,以后也会是我很难忘的回忆。”王嘉铭说,西安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这里是自己走出家乡的第一站,却不是最后一站。
提起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王嘉铭像是打开了话匣子。“这个专业属于集成电路专业,也是芯片的对口专业,西安交大的学科实力应该是在全国排名第六,在大陆集成电路的热度很高,但在澳门是很缺乏集成电路相关产业人才的。”王嘉铭说。
2009年,地处珠江口西岸的横琴新区设立,2015年,横琴自贸片区挂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这里不仅成为粤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也成为澳门人干事创业、实现梦想的平台。近年来,澳门与横琴之间成立了粤澳深度合作区,并推出了“1 + 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实行澳门研发,横琴落地的模式。对于这些政策与利好,王嘉铭早已记在心里。
在粤澳深度合作区推行的政策中,提到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加快构建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的微电子产业链,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与王嘉铭所学习的专业息息相关。“学业有成后,我还是想回到家乡去。作为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填补特区政府的人才需求是件很光荣的事。”
谈及25年前的澳门回归,虽然2003年出生的王嘉铭只在父母口里听说过,但那样的场景,已经在他的脑海中上演了千百回:那一天,澳门的大街小巷都沉浸在红绿交织的欢腾之中,父母手中挥舞着五星红旗和绿色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街边共同庆祝着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时刻。
“澳门的政策福利、民生福祉越来越好,也让我们对祖国内地的认同归属感越来越强。”王嘉铭说,现如今,澳门所有学校升挂国旗,大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都有澳门基本法教育的内容,国家宪法和澳门基本法被列为大学必修课。就这样,澳门与祖国的羁绊不断深化着。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每年12月,这首《七子之歌》都会唱响神州大地,虽没有见证过澳门回归,王嘉铭仿佛天生就会唱。“不只是我,在澳门,人人都会唱。”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