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梅:甘做群众手中的风筝

来源:陕西日报 2024-11-02 10:19

353aaf900bff652823f0a25f1f02da86.jpeg

九月二十三日,路生梅在佳县人民医院义诊(资料照片)。 记者 李旭佳摄

抬头,是崭新的“3.0版本”佳县人民医院新楼,这是路生梅从医的“第一战场”;

低头,是多次修缮的老窑洞,这是路生梅的家,也是她从医的“第二战场”。

从芳华到白发,56年来,“北京姑娘”路生梅扎根黄土高原,从一名普通的儿科医生成长为“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能医生”,践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诺言,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在佳县群众中流传着一句话:“路大夫就像拴着线的风筝,只要我们一拉线,她就会很快来到我们面前。”

佳县来了个“北京医生”

时间回到1944年。这一年,路生梅出生于北京。

“北京给予了我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我因此萌发了当医生的梦想。”路生梅说。1963年,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第二医学院(今首都医科大学)。

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8年,路生梅被分配到陕西佳县人民医院。汽笛长鸣,在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上,她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她回忆:“当时对家的不舍和对陌生环境的担忧占据我的心头,但我是祖国培养的医学生,理应服从祖国安排。”

先坐火车到西安再转铜川,之后换乘敞篷大卡车经米脂前往佳县,瘦小的路生梅坐在穿羊皮袄的老乡中间瑟瑟发抖,她的泪又一次模糊了眼睛:光秃秃的山一眼望不到头,佳县怎么还没到?

一下车,路生梅便开启了她的“陕漂记”。

“我像只小土猴一样拎着小包走过坑坑洼洼的土路,到医院门口就愣住了,医院是掉墙皮的窑洞,旁边是一片坟地。”这和路生梅想象中的医院有天壤之别,然而“考验”才刚开始:

看见黄河却喝不到水——“佳县是石城,喝水靠驴驮,困难时每天只能分到一瓢黄河水。”

窑洞只有炕没有床——“我不会烧炕,只能睡冰冷的土炕。”

下乡出诊染上虱子——“染上虱子奇痒难忍,现实与理想之间有巨大落差。”

佳县来了个“北京医生”。路生梅虽然是儿科医生,但患者总觉得她啥病都能看。“患者期待的眼神让我难忘。”路生梅说,自此她白天坐诊时向老医生学,晚上回家在煤油灯下向书本学:内科、妇产科、中医……

“诊疗过程中,我感受到群众没钱看病的苦,感受到群众长期受慢性病折磨的苦,更感受到旧风俗习惯带给患者的苦。”因此,路生梅给自己定了治病原则——让群众不花钱能治病、少花钱治大病。

“我要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佳县,荒凉落后,群众缺少基本医疗常识。

与生活中的“苦”相比,路生梅迎来更大挑战——用科学向迷信“宣战”!

“有一次出诊,我看到病人在土炕上已经昏迷,神婆还念念有词。”这一幕让路生梅非常震惊,她极力说服病人家属让她诊治。“救治病人时,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担心自己扎针失误导致群众更迷信神婆。”提起这次救治经历,路生梅记忆犹新。

进针、捻针、拔针……成了!“病人清醒了,我也松了口气。”看到家属投来感激的目光,路生梅暗喜:科学胜利了!

然而,“惊吓”不止于此。

窑洞里,产妇已诞下新生儿,另一名妇女却还用力揪着她的头发。

“别揪了,产妇需要休息!”路生梅大喊。

“我怕她血迷……”

接生婆手握生锈的剪刀,准备给新生儿断脐。

“快住手!孩子会得破伤风!”路生梅抢下剪刀,用消毒后的器械给新生儿断脐。

一次次“惊吓”,让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普及新法接生和基本医学知识。那一天晚上,她回到窑洞郑重许下诺言:“我要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举办新法接生培训班,让村村都有“新法接生员”;主张儿科医生进产房,大大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举办小儿补液疗法学习班,推广计划免疫……类似这样的事,路生梅做了许多。

“我将儿科病房分为传染病房、新生儿病房等,建立了疑难病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等制度,对专业技术漏洞做专科进修……经过10年的努力,我们建成相对正规的儿科,成为医院‘拳头’科室。”几十年间,路生梅从一个医学生成长为儿科主任、副院长。

10月25日,在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生魏涛薇像往常一样忙碌。她说:“路老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对待患者像对待亲人一样,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更让魏涛薇感慨的是,当年和路生梅一起“下基层”的163名同学中,只有路生梅还留在最初分配的地方。她说:“路大夫有很多次离开佳县的机会,但都被她婉拒了。作为她的接班人,我们会和她一起共同守护好佳县人民的健康。”

“我就像风筝,病人一拉我就回来了”

“2017年,我加入了路大夫组建的‘我爱佳县’老年志愿者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帮助别人已成为我们的习惯。”志愿者团队成员李玉霞说。

关心留守老人、参与学雷锋活动、开展家风家教宣讲……李玉霞眼中的路生梅做起事来总是风风火火。

为啥组建志愿者团队?路生梅说:“我的爱人善良、热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让我学会了爱人民。”路生梅的爱人高正胜曾是一名护士,在她来佳县的第三年,两人成了家。2007年,高正胜因病离世。

在路生梅家中,随处可见小狗挂件、摆件……路生梅说:“我的爱人属狗。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也是把他的大爱延续下去。”

1999年,路生梅光荣退休,选择继续留在佳县——她除了在窑洞义诊,每周一、三、五还在医院“上岗”,无论寒暑,风雨无阻。

路生梅的手机24小时开机,即使回京探亲、外出开会也是一样,被群众称为“健康热线”。病人常在电话中问:“路大夫啥时候回来呀?”她总是笑着说:“我就像风筝,病人一拉我就回来了。”

经常有患者半夜敲门;忙起来吃不上几口热乎饭;厨房里备得最多的是挂面……路生梅总说:“睡觉、吃饭可以迟,但给病人治病不能迟。”

2018年12月,路生梅作出新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56年来,滚滚黄河奔腾不息,路生梅这只“风筝”越飞越高。她时常嘱咐孩子们:“我的荣誉和你们没有关系,你们要甘于平凡,但决不甘于平庸,靠自己的努力飞向广阔天地。”

漫步黄河之畔,总有群众和路生梅打招呼。“我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也一定不负人民。”她坚定地说,“15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平均年龄85岁,我才80岁,要继续为可爱的佳县人民服务!”(记者 李旭佳 通讯员 薛蓉蓉)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