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织“幸福花” 缝纫机踩出“爱心路” 社区里有个元气满满的“奶奶团”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4-10-20 07:47

在西安市永松路社区,有一个元气满满的“奶奶团”。

这个团队的成员年龄最大的85岁,平均年龄约75岁。她们分成编织组、缝纫组等小组,每周四一起编织丝网花、帽子、围巾、包等,送给亲朋好友、高龄老人和山区孩子。每周三用缝纫机等工具,义务为居民缝补衣物。

老人们说,这叫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巧手编织“幸福花”

10月19日,记者来到永松路社区。在“奶奶团”编织组的活动现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长桌上,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拿着帽子、手提包、手套、丝网花等手工艺品,互相交流,开心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瞧,这是幸福花!”今年81岁的段月俏手捧一束丝网花笑道。这是她花了一周时间完成的,在她看来这就是做了一件非常快乐又有意义的事。“和老姐妹们在一起做手工,既能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又可以聊天,每天的生活很充实。”段月俏说道。

79岁的刘卫力老人,被大家称为编织组的“全能高手”。她的作品有栩栩如生的钩针花、丝网花和丝带花,也有各式各样的毛线帽子、围巾和包,每一件都很精致。老人还经常担任“临时老师”,教其他人改进编织的技法。“活到老,学到老。其实退休以前我主要忙工作,不太会做手工。大约10年前,得知社区成立编织组,我就加入了。先是跟老师们学习,也看手机上的视频教程学,后来就可以编织很多手工作品。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刘卫力回忆道。

据了解,老人们编织的手工艺品,除了赠送亲朋好友外,还多次参与助老帮幼活动。编织组成员曾给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编织了一条红围巾,还为蓝田县的困难儿童编织了围巾、帽子和手套。

刘卫力认为,这样既能动脑、动手,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还能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

缝纫机踩出“爱心路”

“嗒嗒嗒……”老式缝纫机的声音传来。

今年82岁的王丽珠老人正在踩踏缝纫机,给一块桌布锁边。旁边摆放的最新的“缝纫修补登记册”上,记录了最近三个月上百位居民前来修补衣物的内容,有床单锁边、缝补衣服、裁裤边、改裤腰尺寸、装拉链、缝坐垫等。

“这台缝纫机是我从家里搬到社区缝纫组工作室的,都用了40多年了。”王丽珠笑道。老人告诉记者,她们那个年代的女性基本上都会使用缝纫机。现如今,年轻人忙工作,衣物出现小问题,找个缝缝补补的地方不容易,所以她和团队成员很乐意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大家解决这些小问题。

作为“奶奶团”的队长,王丽珠既是编织组的成员,也是缝纫组的一员。她向记者介绍,大约10年前社区成立编织组,她们每周四聚在一起开展手工活动,学技艺,编织手工作品。编织组成员平均年龄75岁,年龄最大的85岁。

“随着老年志愿者的增加,去年3月份社区又成立了缝纫组,免费为居民缝补衣物。”王丽珠说,每周三社区居民都会带来需要缝补的衣物,缝纫组的老人们分成小组轮流值班帮忙修补。

让老年人“余热”更火热

今年76岁的张荃茸,也是编织组和缝纫组的成员。“我编织的这两顶帽子,一顶是给孙女的,另一顶是给老伴的。看着家人戴上我亲手织的帽子,很开心。”张荃茸说,给社区居民缝缝补补,变废为宝,她觉得更开心。

“她们不嫌麻烦,每天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大家,乐于奉献的精神让大家很感动。”社区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缝纫组的老人帮她裁过裤边,做得很好,“老人们的手艺,那真是没的说。”

“从‘奶奶团’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居民赵女士表示,她退休后也要成为其中的一员。“我也要向她们学习,服务邻里,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永松路社区主任石强表示,社区自发组织的活动每天都有。看到编织组和缝纫组的老人们展现老有所乐,让“余热”更火热,他们也感到很欣慰。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