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共和国同龄人”讲述家国情怀——能与新中国一起成长,非常幸运!

来源:西安晚报 2024-10-01 07:54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于194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路同行,一起成长,一起走进新时代。他们有一个令人自豪的称谓——“共和国同龄人”。他们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

让我们一起聆听3名“共和国同龄人”的讲述,感受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亲眼见证国家发展 很幸运也很幸福

“感谢国家给予我很好的成长环境,让我生活得很好。我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也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回馈社会。”这是碑林区张家村街道白庙社区军休干部黄松林对自己75年人生路的总结。

1949年12月,黄松林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一个农民家庭。1969年,黄松林参军。回顾黄松林的人生,学习雷锋做好事是最闪亮的点。20世纪80年代,他帮助一对残疾人夫妇办理水果店门面房租赁和营业执照手续,让他们再不用拖着残疾身躯走街串巷叫卖水果;2006年,回乡探亲的他看到村里人吃水困难,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完成规划,出资购买水管解决了420户1117人的生活用水问题……

“国家给了咱好的生活条件,咱就要做善良人,办善良事。”黄松林先后被评为“西安市拥政爱民先进个人”“西安市群众性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1993年3月,他还受到国家表彰,荣立一等功。

这些年,黄松林大部分时间在西安生活,见证了西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大雁塔周边还是荒草地,现在成了街道宽阔的景区。能亲眼见证国家富强起来,我觉得很幸福。”他说。

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进步 无比自豪

王保印被誉为技术革新中的发明家。在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他是被列入展示先进事迹的104名劳模之一。

1949年4月,王保印出生于现在的未央区一个农民家庭。1968年3月,王保印应征入伍,退伍后进入原西安电力电容器厂(今西安西电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工作。1988年,他从干部岗主动转到工人岗,历任车间工段长、打包组组长等职务。

王保印说,他发现由于包装设计要求和工艺流程所限,工人安装电容器芯子费时费力,就琢磨着改进生产工艺。经过钻研,他推出了“电容器芯子装箱导向槽”“电容器芯子装箱支撑架”等40 多个革新项目,使电容器芯子、装箱及零部件的质量达到100%合格。仅“电容器芯子装箱导向槽”革新项目,每年为厂里可减少废品损失价值6万余元。“电容器芯子装箱导向槽”和“电容器芯子装箱支撑架”被定为厂生产工艺守则。他创新的电容器芯子装箱工艺,被西安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命名为“王保印导向槽装箱法”。

王保印先后获评西安市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09年,光荣退休。退休后的王保印,经常将今昔生活编成顺口溜,讲给社区的青少年听,鼓励他们努力成才,建设国家。

“从初到厂里分配的8平方米住房到后来的50平方米住房,再到后来因全国劳模荣誉住上三室一厅,我的生活确实很幸福。这都是国家给予我的回报。我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进步,心里感到无比自豪。”王保印说。

“社会主义好”不是空话 我是见证者

1949年2月,唐益民出生在商洛山区一个山村,1962年高小毕业。“我们老家是山村,新中国成立前土匪很多。是解放军剿灭了匪寇,给我们带来了安宁的新生活。”唐益民说,这段话他小时候经常从父母口里听到。

1971年,唐益民来到如今的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工作。“我随勘察队到灞桥、长安等区县打井,几乎走遍了西安,也算为西安发展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分力量。”唐益民说。

“20世纪80年代,我们居住的这里有很多荒地,杂草丛生。现在,已经成了住宅楼遍地的西安主城区。”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唐益民感慨地说,这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环境,给予了每个人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老家也进行了移民搬迁,很多人搬出大山住进了平原地的楼房,生活和城里人没啥两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这些都不是空话,我就是见证者。”他说。 记者 李东峰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