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青铜铸文明 文脉传千秋——陕西青铜器保护与传承观察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9-28 07:57

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礼仪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

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有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其内底部铭文中的“宅兹中国”字样是迄今为止发现“中国”二字最早的文物记载。几千年来,“中国”二字的内涵不断演变、发展,不仅是地理概念的标注,更是中华文明日新月异的见证。

走进陕西各大博物馆,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长河。特别是那一件件青铜“国宝重器”,如一部部“青铜史书”,见证着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沧桑岁月。

一代代陕西文物保护工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对历史的崇敬之心,守护着泱泱中华的“文明密码”。

宅兹中国 器以藏礼

9月26日9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讲解员开始了一天的训练。“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发声和形体训练,让自己保持良好状态,不断提升表达能力,为参观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讲解员刘瑞雪说。

展览“宅兹中国”单元只展出了“镇院之宝”何尊一件文物。它上圆下方,体现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通体有4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上腹部饰以蕉叶纹和蛇纹,腹部及圈足饰饕餮纹,饕餮巨目利爪,粗大的卷角翘出器面;内底部有122字铭文,包含“宅兹中国”“德”等字样。

刘瑞雪告诉记者,何尊铭文中的“德”字,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心”字底,代表道德的含义。这不仅表现了字形的变化,也表明了3000多年前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德政的出现。

除何尊、逨盘、秦公镈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现存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等文物48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200余件。

吉金铸国史。透过历史的层层面纱,一件件青铜器向人们展现了时代的变迁。逨盘完整记录了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西周12位君王的重要历史;㝬簋器形庞大,号称“簋中之王”;四十三年逨鼎记录了最早的“任前廉政谈话”……经过时间沉淀和磨砺的国之瑰宝,将古人的智慧娓娓道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介绍,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些青铜器文物不仅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展示了当时的科技水平,还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研究资料。

以器述史 通达古今

9月25日上午,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的陈先生用手机仔细拍摄青铜器上的纹饰。“看文物就是看过去人的生活。”陈先生说。

经过时间的洗礼,眼前这些文物虽然色彩斑驳,但精美的线条清晰可见。这不由得让人产生联想,当年的王公贵族是如何炊金馔玉、奉匜沃盥、钟鸣鼎食的?周秦的千军万马又是如何厉兵秣马、披坚执锐、剑光如电、戈影似风的?

“近年来,我们在数字博物馆应用、虚拟智能数字形象打造、文创衍生品开发等领域积极创新,进一步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把‘文物’带回家的愿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翟慧萍说。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今年8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何尊”酒杯、饕餮纹茶具、宝博君IP形象系列产品等40余件文创产品,在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大放异彩。文物正通过研学、文创等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活力。

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动相关活动进学校、进社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研学课程,打造“青铜乐坊欢乐行”“铜趣古今”等社教品牌,增强讲解、展示、教育、文创的科技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10月,“辉煌七十五载,厚植爱国情怀”国庆节主题活动将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部副主任王睿说,“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充实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活动,强化社会服务,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传承文脉 观往知来

9月25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王子昱小心翼翼地用毛刷刷去青铜器表面的附着物。

“文物修复要经历撰写文物档案和修复日志、X光片拍摄、表面清理、除锈去氯、矫形、拼接、补配、缓蚀封护、拍照记录和验收入库等多个流程。”王子昱说。今年6月开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西北大学合作实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目前正在对38件文物进行“治疗”,为文物的研究和展示提供科学依据。

去年,宝鸡市开始实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对全市15家文博单位的部分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项目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保存、展示和研究。

“了解文物、保护文物,其实也是传承文化、守护文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保管部副主任崔瑞华介绍,以何尊为例,博物院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展柜内的湿度、温度等各项关键指标。工作人员在展厅、库房安装了智能安防系统和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确保文物安全。

西北工业大学校园内也矗立着一座何尊雕塑。

9月25日,西工大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团队青铜工艺研究小组负责人杨欢正在为参加第75届世界铸造大会作准备。青铜工艺研究小组通过现代技术定性、定量还原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了解中国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铸造模拟进行古代金属文物研究。

“西工大有业内领先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引入金属材料学中成熟的凝固理论,是想告诉人们,几千年前的工匠为什么能铸造出薄厚均匀且浑然一体的巨型青铜器。”杨欢说。

杨欢表示,陕西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证明了这一地区曾经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还原过去劳动人民的创造过程。

文脉传承,润物无声。青铜文明夯实了中华文明之根基,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显著体现,是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表征。以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为依托,持续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定将不断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记者 赵茁轶)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