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人间秋望月 最美诗长安 央视《2024中秋诗会》里的文化陕西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9-20 09:20

ab008de7-2dd5-4e78-aea0-175ff0bb9e39.jpg.2

9月14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站与唐乐宫共同举办了以“梦回大唐乐享宫城站,情满中秋明月照归途”为主题的巡游活动。图为当日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许奥博摄

56f8d8d5-1303-40a7-87e5-bb6e58aa13dd.jpg.2

央视《2024中秋诗会》现场画面。 受访者供图

记者 师念 见习记者 李怡佳

明月皎皎,洒满朱阁绮户,映照天地山河。中秋佳节见证着华夏儿女的拳拳之心,也记录着中华文脉的悠悠往事。

央视《2024中秋诗会》在西安录制,邀请陕西籍知名学者康震等嘉宾,以诗词知识问答、专家解读中秋节日文化习俗等形式,将文化中秋、诗意中秋、美味中秋贯穿在每一个环节中,精彩呈现了文化陕西的深厚底蕴。

1200多年前的盛世大唐,诗仙李白发出“长相思,在长安”的真情呼唤。直到今天,这呼唤穿越时空,直抵人心。《2024中秋诗会》三期节目位居央视同时段收视第一,观众规模1亿人次,不仅延续了2024央视春晚《山河诗长安》的热度,还推动了经典诗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历史遗迹传经典

这个中秋假期,观众通过《2024中秋诗会》的镜头感受千年古都的魅力,共赏西安城墙如画好风光。节目中,嘉宾康震从永宁门登上城墙,感受历史的气息。

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皇城基础上修建的,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全长13.74公里的西安城墙,一步一景,仿佛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句诗以棋局、菜畦形容长安城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建筑格局。如今观看唐长安城沙盘,不禁让人感慨当时城市规模之宏大、规划之整齐。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唐朝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如今,在西安城墙上远眺,像是望见了千年前卢照邻笔下热闹的长安城。

今年中秋假期,全省51个重点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37.72万人次,其中,西安城墙景区游客接待量位居前五。

来自河南的游客平凡说:“我是一名历史老师,这次来西安就是为了多拍些历史古迹的照片,回去丰富教学内容,让孩子们了解更多文化知识。”

在《2024中秋诗会》中,有一道题是根据诗词提示猜长安一处建筑名称。这4句诗分别是:“九重宫阙参差见,百二山河表里观。”“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此题的答案是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节目中,康震向大家介绍,慈恩寺是唐高宗为纪念母亲而修建的。大雁塔是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造的,最初为5层,唐高宗时加盖至9层,武则天时期修到10层,五代十国时期改建成7层,明代进行修缮,最后固定为今日所看到的7层塔身。

大雁塔南边是曲江池。根据《全唐诗》记载,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张籍、元稹、刘禹锡、韦应物、温庭筠、卢照邻等人都曾到过曲江池,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中秋诗会上,康震与著名学者郦波共同讲述了一段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有一天白居易去慈恩寺塔下游玩,饮酒作诗的时候突然想起元稹来,写下诗句“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巧的是元稹此时在梁州驿站午睡做了一个梦,梦中白居易在曲江游玩,然后在慈恩寺塔下题了诗。他醒来后在驿站墙壁上题了一首想念白居易的诗。两人之间心有灵犀,令人动容。

“如今不论是走上西安古城墙,还是登上大雁塔,或是漫步曲江池边,只要抬头一望这空中的满月,你就知道,我回来了,大唐。”《2024中秋诗会》主持人龙洋的话或许表达了游客在西安的心情。

今年中秋假期,陕西文博单位共计接待观众174.75万人次,再次凸显了陕西的文化魅力和文旅热度。

人间烟火增情趣

诗词的风雅从来离不开人间的烟火气。《2024中秋诗会》中,唐菓子、biangbiang面、水晶饼等西安美食与诗词碰撞,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与美食的盛宴。

盛唐时期,每到中秋之夜,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品尝唐菓子。如今,品尝精美清香的唐菓子成为中秋节西安的新时尚。

唐菓子造型多样,多以四季、二十四节气、花鸟等为制作题材。《2024中秋诗会》中,唐菓子制作技艺传承人谭笑通过揉、捏、压、推、剪等手法,将柔软的面团变成了一朵朵造型逼真、色彩绚丽的“花朵”。

不同的造型代表不同的寓意,模仿花卉的十二花神菓寓意团圆美满;莲花形状的寿菓寓意吉祥与安康;融合现代创意的喜菓寓意吉祥和喜悦。各式各样的唐菓子,尽显文化韵味。

西安是美食之都,也是诗词之都。西安厨师史岁庆带着20多人的团队来到《2024中秋诗会》现场,制作并展示了臊子面、凉皮、肉夹馍、擀面皮、揪面片儿、羊肉饸饹、麻食等陕西美食,让屏幕前的观众垂涎三尺。

“我看了中秋诗会,没想到从诗歌中了解到这么多陕西美食。”北京游客李雪莹在品尝了西安凉皮后笑着说,“来到西安,才觉得自己的胃太小了。”

“‘江乡鲭鲊不寄来,秦人汤饼那堪许。’请问诗词中的‘秦人汤饼’指的是我桌上哪一道陕西美食?”节目中,史岁庆变身考官出题。3组家庭给出相同的答案:臊子面。

作为嘉宾,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解释:“魏晋南北朝有个人叫束皙,他写过一篇《饼赋》,其中把各种面食统称为饼。”

随后,现场嘉宾共同品尝了biangbiang面。作为陕西人,康震离开座位,蹲下吃面,再现了陕西八大怪中“板凳不坐蹲起来”的习俗。

节目中的水晶饼出自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雷焰之手。雷焰做水晶饼已有38年。水晶饼表面金黄,四周雪白,内馅满是晶莹剔透的白砂糖粒,故得名“水晶饼”。节目中,康震拿起水晶饼不禁回想起他小时候,西安人逢年过节就送水晶饼,水晶饼可谓是送礼的“硬通货”。而他往往吃不到,只能看着一个空盒子。

水晶饼和月饼本是同根同源,都是传统美食。雷焰介绍:“能在《2024中秋诗会》展示水晶饼制作技艺,我感到十分开心和骄傲。水晶饼看似简约拙朴,实则制作复杂,完全是手工制作,目前还没有设备能够代替人工。我在传承制作技艺中,始终坚持创新不忘本、传承不守旧的理念,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产品。”

妙手雅趣助清欢

《2024中秋诗会》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和汪海燕带来了皮影戏《嫦娥奔月》。

“我们为了这个节目,对嫦娥形象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为她穿上了红色褂子,展示了陕西皮影色彩大红、大绿的特点。”汪海燕介绍,一块精挑细选的牛皮经过制皮、画稿、过稿、雕刻、敷彩、缀结、装签等24道工序、3000多刀,才能呈现出一个个生动形象。

世界皮影源于中国,中国皮影源于华州。2006年,华县皮影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出生在渭南市华州区的汪海燕,对于这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术从小耳濡目染。“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制作皮影。他每天一大早就在工作室里敲敲打打那些牛皮。”汪海燕说,她小时候便开始给父亲打下手,从挑选牛皮到熨烫牛皮,从递工具到为牛皮上色,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度过了童年。如今,她已经成长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在陕西省首届非遗年度盛典中,汪氏皮影非遗工坊获评“优秀非遗工坊”。此次亮相中秋诗会,汪海燕说:“很荣幸能在节目中展示华县皮影这一古老珍贵的艺术形式。我们家族五代人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皮影艺术,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中国皮影。”

山西游客梁鑫观看了汪海燕的表演后说:“太神奇了!我要深入了解皮影的制作流程。”

陕北剪纸刀法粗犷、线条浑朴、造型古拙,在全国民间美术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陕北剪纸相比,西安剪纸清丽婉约,更富现代气息。

西安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峰这次也走上了中秋诗会的舞台。在节目录制前,她早早就开始构思与中秋节相关的图样。她的剪纸代表作当属《中秋圆月圆又圆》和《花好月圆》。《中秋圆月圆又圆》展现了兔子妈妈和爸爸遥望月宫,放飞孔明灯给玉兔送去中秋佳节问候的场景,为不能回家团圆的游子遥送祝福;《花好月圆》将玉兔、牡丹、桂花、圆月等元素展现在一张大尺幅的红纸上,把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纹样巧妙组合,每一处细节都满溢着喜庆。

陈新峰平日里无偿将西安剪纸的技艺传授给街坊四邻,还长期在西安市临潼区各个社区开设培训班义务传艺。陈新峰说:“这次参加《2024中秋诗会》,让我意识到将诗词与剪纸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可以形成有趣、有视觉冲击力的剪纸作品。我今后会尝试把古诗词的意境用剪纸技艺加以表现,努力创作出一批有诗情画意的剪纸精品。”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