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余项成果实现转化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阶段性成效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4-08-17 07:43
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科技成果得到成功转化。
推动超过9.3万余项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2.5万余项成果实现转化
2015年以来,我省高校累计获得国赛金奖98项,居全国第5,共有2000余个项目落地,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8万余个,带动就业23.5万余人
依托优势学科布局建设高校重点实验室49个、工程研究中心143个、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34个,覆盖21条重点产业链
自秦创原建设以来,全省高校签订技术合同4.9万余项,成交金额255亿元,年均增长率超40%
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8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
近年来,陕西省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成果持续涌现、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一批科技成果加速就地转化、孵化,有力支撑了我省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围绕“三项改革”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措施》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激励创新、促进转化的政策框架。
创新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推动超过9.3万余项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2.5万余项成果实现转化,576人凭借转化贡献晋升职称。西安交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孵化高科技公司211家,其中长期使用权赋权项目141项。
政策实施走深走实。持续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与高校班子年度考核、招生计划分配等挂钩,推动高校修订相关制度文件163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贯通发展
“双一流”建设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制定《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方案》,按照“分层分类+精准支持”原则,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目前陕西省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建设学科20个,分别居全国第4和第7。
学科专业布局加速优化。印发《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链布局学科链专业链,新增本科专业49个、撤销本科专业69个,优化更新专业数占本科专业的4.9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升。印发《陕西省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构建全周期服务机制,培育国务院双创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0个,组织全省高校积极承办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以赛促教。2015年以来,我省高校累计获得国赛金奖98项,居全国第5,共有2000余个项目落地,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8万余个,带动就业23.5万余人。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有组织科研不断加强。修订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加大服务地方项目支持力度,近3年设立服务地方项目275项。
平台布局更加完善。依托优势学科布局建设高校重点实验室49个、工程研究中心143个、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34个,覆盖21条重点产业链,推动高校与“链主”企业等联合攻关,实现科技供需零距离对接。面向主导产业和前沿科技,建设9个省级未来技术学院和26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名单,打造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示范区”。
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围绕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和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初步梳理科研平台442个,推动组建一批重点产业链创新联盟,探索建立企业主导、高校策源的产学研协同新机制,现已制定数控机床、半导体等9条产业链联盟建设方案。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持续完善
高价值科技成果供给不断增强。连续举办3届高校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遴选,“以演代评”挖掘高价值创新成果1000余项,推荐入选“春种”基金项目200余项。
孵化载体建设进一步强化。布局建设秦创原陕西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与省科技厅联合修订《陕西省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指导高校做好大学科技园建设规划,新认定省级大学科技园13家,支持西北工业大学建设西北首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研究制定我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方案,加快推进我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重组重塑。
在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牵引下,我省高校持续优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路,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自秦创原建设以来,全省高校签订技术合同4.9万余项,成交金额255亿元,年均增长率超40%;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800余家,超半数落地秦创原“总窗口”,华秦科技、巨子生物等一批高校孵化企业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