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治水记”——从“缺水少绿”到水畅岸绿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6-28 07:53

fcd01d4f369796486dfaa75ae36e6b2f.png

夏日时节,富平县温泉河湿地公园绿意盎然,风景如画。 通讯员 王世奎摄

跟大多富平县居民一样,魏美玲有两大休闲去处: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温泉河湿地公园。

“河道治理前可没有这么好的地方,湿地公园现在是我们的幸福园。”魏美玲时常自豪地给外地游客介绍。

碧水入河,美景如画。夏日时节,湿地公园水畅岸绿,飞鸟翔集,沿河步道上,散步健身的群众络绎不绝。

富平县位于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石川河、温泉河(以下简称“两河”)是境内主要河流,一度成为季节性河流。

为走出“缺水少绿”的困境,富平县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通过丰沛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转化水价值,“五水协同”打造美丽城乡,走出一条以“治水”为主线推进生态振兴的路子。

补水复畅流

“这些年,富平的生态越来越好,我拍到的160多种鸟就是最好的证明。”富平县摄影爱好者赵忠社欣喜地说,“有了水,越来越多珍稀鸟类来安家,我打心眼里高兴。”

水从何来?生态补水,解了“两河”之渴。

“为保障生态流量,我们通过桃曲坡水库下泄生态基流,建设生态补水工程,引泾惠渠灌溉退水及污水处理厂达标中水入石川河。”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西强介绍。

巧用中水补绿水。在温泉河湿地公园上游生态补水点,每天都有来自污水处理厂的7000立方米的中水流入河道。

富平县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中水主要用于企业冷却用水、市政绿化灌溉等方面,其余全部为“两河”补水,构建起集约高效的再生水循环链。

2023年,富平县全年产生再生水水量1329万立方米,其中,“两河”补水475.37万立方米。

补水节水并重。富平县通过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持续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减法”促“增量”,不断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

“截至目前,石川河综合治理项目形成水面40万平方米,蓄水量51万立方米。温泉河综合治理项目水域面积35万平方米,蓄水量达到70万立方米。”张西强说。

富平县突出治水护河,接续推进“两河”生态综合治理。“两河”湿地系统得到初步修复,共同构成了城区两大生态绿廊,实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依水而建的湿地公园,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亲水廊道上,老人悠闲散步;园内的健身活动区,孩童欢快玩耍;乒乓球台前,几支队伍轮番对战……“如今,逛湿地公园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居民李翠萍笑着说。

护水保安澜

“以前‘两河’里的水是‘不听话的水’。”张西强如是形容。

20世纪80年代,富平县“两河”河道沿岸无序采石采砂现象频发,造成防洪及生态功能严重缺失。

“上游来水多,但留不住,大水过境后,河滩都是垃圾。”张西强回忆。

2014年以来,富平实施石川河干流防洪工程,建设温泉河、顺阳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和农田排水(碱)工程,累计新修、改造农田排水(碱)各类排水沟106.9公里,“两河”城区段防洪标准分别达到50年、20年一遇,构建起“两河”水系安澜防线。

“富平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以‘两河’综合治理为主线,整体性推进‘田塬河城’系统保护治理。”富平县水务局总工程师陈锡伟说。

在富平县桥山南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西片区,漫山遍野都是半圆形白色育林板围成的树坑,形成错落有致的鱼鳞坑。

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生态治理股股长解建军介绍,所谓鱼鳞坑,是指在平整山坡上挖掘的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在坑内蓄水,种树成活率更高。

富平县对53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并综合整治坡耕地、营造水保林、栽植经济林,构建从山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1.66平方公里。

山水之间,生机勃勃。为守护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富平县确定县级河长15名、警长5名,镇级河长24名、警长16名,村级河长199名,让巡河、护河、治河成为常态。

为持续巩固生态治理效果,富平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推出“红黄旗”制度,每季度对全县16个镇(街道)打分排名,对前三名授“红旗”表彰,对最后一名发“黄旗”警示。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排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如今,曾经的“水患之河”,已成为“生态之河”“发展之河”“幸福之河”。

“活”水育生机

6月26日,庄里试验区杨家村的柿园里,青绿的柿子挂满枝头,长势喜人。

曾经的杨家村,耕地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经济落后。

“水土若流失,好生态便流失,发展的基础也随之动摇。我们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坡改梯、建设小型水保工程和保土耕作等措施全面治理坡面、沟道,营造水保林1350亩,修建梯田1950亩,栽植柿子5500亩,荒坡披绿,生态向好。”杨家村党支部书记乔彬彬介绍。

如今的杨家村,土地平整、集中连片、道路成网、生态良好。“生态环境好了,发展机会多了,不少年轻人回村,在柿子种植、产品加工、直播带货中施展才华。”乔彬彬说。

富平县将治水与产业发展结合,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大力培育柿子、樱桃、花椒、苹果等特色种植产业。

综合治水带给富平的还有深入人心的绿色发展理念。

“2022年11月7日,泉眼涌出水了!”齐村镇街子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小玲感慨,这一天,全村人等了近40年。

随着富平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地下水位逐年上升,温泉河泉眼复涌,街子村重新“活”起来了:建设生态循环产业区、温泉生态湿地区、民宿文化创意区,打造田园综合体,吸纳周边100多名群众进园务工。

“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真正实现了水润街子、水美街子、水富街子。”王小玲掰起手指,算起“生态账”。

富平县以治水为突破口,把提升城市颜值与吸引企业、发展产业、繁荣文旅等一体融合、贯通推进,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来富平投资兴业,一大批富平籍人士返乡置业,一大批优秀人才留在富平发展。

富平高新区、庄里工业园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累计落户企业171家。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带动就业17440人。

富平县以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温泉河湿地公园为牵引,推动“治水+旅游”发展,以“两河”为主线,串联富平老城、富平陶艺村、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等地,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2023年,接待游客825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30亿元以上。

“富平将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四水四定’原则,围绕‘以水兴产、以产聚人’发展思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价值,‘五水协同’全力打造美丽城乡,切实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富平县副县长张增选说。

从“缺水少绿”到水畅岸绿,如今的富平,水抱城,城绕水,水城相依,美不胜收。(记者 陈宏江 梁少飞 耿杨洋)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