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米脂高西沟村:水土治理让生态更好 农民更富

来源:华商报 2024-06-27 14:51

“村子未采用高效旱作节水措施前,谷子亩产只有四五百斤,实行新技术后,亩产增加了100多斤。我家种了70多亩地,年收入翻了一番。”

6月26日上午,看着梯田上郁郁葱葱的大片高粱,米脂县银州街道姜兴庄村48岁的姜向怀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自从当地实行集雨补灌+旱作集成技术后,村民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再也不怕不下雨庄稼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发生。

468aef3763d617c4085090ac5dbc2ea.jpg

采用高效旱作节水措施后,村民收入增加一倍

6月26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团成员来到米脂县龙头山。在田间地头,与高西沟村相邻的姜兴庄村村民姜向怀向记者讲述了采用高效旱作节水措施带给村民的变化。

cd08636f5fd74dc90f1c1d9cd6ceabc.jpg

“我家5口人,40多亩地。加上承包其他村民的30多亩地,现在共种有70多亩地。”姜向怀介绍,他家打理的70多亩地,要么栽植苹果,要么种植谷子、高粱、玉米等。“前几年地里大面积种植谷子,今年为了倒茬,除了苹果地,全部种上了高粱。”

姜向怀说,正常年份,高粱亩产1200斤左右,玉米1000斤左右。“你们看,高粱地里地膜底下压有滴灌胶管,如果天气干旱需要灌溉,我们就会采用滴灌的方式给高粱浇水。”姜向怀说,2022年,高西沟村等村采用了高效旱作节水措施,滴灌使用的水是利用太阳能将沟道坝的水抽上来存在水窖里,天气干旱时随用随浇,非常方便。

“采用高效旱作节水措施前,浇地很不方便,谷子亩产三四百斤,高粱亩产800斤就很不错了。采用高效旱作节水措施后,谷子亩产可达到五六百斤,高粱亩产可达到1200斤左右。”

3b5292b9cad62f34c7e7bb8dff86e38.jpg

姜向怀说,采用高效旱作节水措施后,农民的劳动强度减轻了,收入增加了,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之前我家年收入三四万元,现在七八万元。也就是说,采用高效旱作节水措施后,我家的年收入翻倍。”

7e0ede195f0177291bc850003aa170c.jpg

新技术将“望天田”变为稳产田、高产田

高西沟村第一书记常静介绍,姜向怀所说的高效旱作节水措施是2022年开始实施的,就是“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软体水窖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和旱作集成技术模式。

她说,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北20公里处,总面积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五十年代初,高西沟村开始了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综合治理,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的先进典型”。1962年《人民日报》发表高西沟村调研文章,提出“水土保持是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1965年,高西沟村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的典型》。

常静说,高西沟“四位一体”高效旱作节水项目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和沟道坝水源,在谷子、苹果生育关键期进行补灌,把“望天田”变为稳产田、高产田,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3aaa014b96819df7601444fac73a93f.jpg

她说,通过“四位一体”高效旱作农业节水项目的实施,高西沟彻底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难题,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年可节约灌溉用水7.5万方,节劳30%,增收169万元。其中谷子亩产可达800斤,每亩节本增收1000元;苹果坐果率提高20%,亩产可达2400斤,每亩节本增收1200元。

“现在,全村40架山、21条沟、大小126座淤地坝,治理程度为78%,林草覆盖率达70%,实现了‘山清、水秀、果香、村美、人富’的愿望,被誉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据悉,截至2020年底,榆林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51.4平方公里,累计治理程度达48.9%;年入黄河泥沙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5.13亿吨减少到现在的2.12亿吨。基本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水土保持能力大幅度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扼制,全市水生态环境稳定改善。

滴灌省工、省肥、增产还省水

6月26日下午,采访团来到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大纪汗村,这里有着总面积达4200亩的喷灌改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项目。该项目以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较大的收益,真正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节约化、高效化现代农田灌溉需求。

36f91fab2475b27bf7529d8a38b856b.jpg

榆阳区农田水利综合开发中心主任王惠介绍,榆阳区主要分为风沙草滩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其中河沙草原区能占到70%左右,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沙质土壤更容易蓄水,“最早的灌溉是沙井,后来发展到马槽井,但那时候普遍采取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对水资源的浪费比较大。大约从2010年开始逐步推广喷灌,到了2021年大面积推广滴灌。”王惠说,滴灌以及智能化设施的投入,最直观的好处是可以省工、省肥、增产,而且还省水,有效地保护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还有更大的好处是解放了生产力,让农户有了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其他生产。”王惠介绍,榆阳区通过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近三年来建成了一批高效节水型、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亩均实现节水30%,节肥20%,节劳30%。全区大水漫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得到限制,滴灌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使用,推动工程节水、作物节水、制度节水有效融合,保障了粮食安全,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助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持续“绿进”

26日下午,采访团来到榆阳区小纪汗林场沙地乔灌草综合治理项目,占地10万亩的小纪汗十万亩樟子松基地,站在防火瞭望塔平台上,一阵雷雨过后还有些阴沉的天空下,满眼望去郁郁葱葱。榆阳区林业局党委委员、小纪汗林场场长罗向军介绍,新中国成立前,该区域还是沙丘连绵、黄沙漫漫,周边有大小连绵的沙丘约1048座,是威胁榆林城区的主要风沙口。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先搭障蔽、再种草灌、后植樟子松”分步实施的固沙办法,目前基地内的樟子松已经由50厘米高的小苗长成4—6米的大树,初步形成针阔叶混交、草灌乔结合的稳定防护林体系。罗向军表示,榆阳区在榆林市率先推开林业碳汇工作,组建成立了全省首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2022年,国家林草规划设计院对该区域进行碳汇监测和评估,每年固碳量达到3206吨,总碳储量16.8万吨。“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投资28.58亿元,完成营造林100万亩、防沙治沙面积120万亩,新增造林面积50万亩,助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持续“绿进”。

a88ce186b46bf832639d577b9128ad8.jpg

据介绍,榆林市是陕西省国土绿化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集中了全省40%以上的造林空间和99%的沙化土地,是陕西省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核心区,国家黄河战略的重要节点,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黄土高原一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70多年的努力,榆林林草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已从0.9%提升到36%,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