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6-26 08:02

公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因素。

“十四五”以来,我省稳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扎实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2023年末,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3.33%,较2022年末的12.08%提高1.25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超过全国增长水平,并呈提速增长趋势。

省科协认真履行我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协调机制牵头部门职责,实施“科普三秦”提升工程,分类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打造多元化科普队伍,服务重点人群科普需求,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增强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凝聚科学素质提升的工作合力。

科技小院让农民变“专家”

6月13日,天气炎热,泾阳蔬菜科技小院里仍是一派火热的学习场景——针对近期西红柿种植出现的问题,小院里正在开展技术培训。

科技小院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在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泾阳蔬菜科技小院是2022年国家第一批支持建设的科技小院,有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市园艺站,泾阳县蔬菜产业服务中心的29位专家,累计入驻研究生31人,拥有40多亩的温室大棚设施和2个实验室,围绕设施蔬菜“三改一提”栽培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做了大量工作。

科技小院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为泾阳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辐射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蔬菜产业发展。”泾阳县蔬菜试验示范站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张明科介绍。

泾阳是西北地区著名的蔬菜主产区。2012年前后,泾阳县蔬菜产业面临土地连作障碍、品种单一、效益低下等难题。面对这些问题,张明科坚持研发、引进水果西红柿等新品种,并对周边农民进行科普。

张明科介绍,2023年全县建起2000多亩日光温室大棚,发展30余万亩蔬菜,产值约24亿元。

“产业要发展好,关键是要把人才培养好。”张明科说,“我们争取在每个区域都培养‘头雁’,开展专业硕士和基层农技专业人才的培养,跟农民一起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当地蔬菜产业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带动基层农民技术员快速成长。”

赵秉茹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的学生。“我们每半个月对周边农民开展一次技术培训,时常在田地里调研,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在科技小院,我们切实做起了土地上的学问,以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用科研服务‘三农’。”赵秉茹说。

目前,该科技小院服务陕西3个县、17家示范园区,引领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到省内的三原、高陵、礼泉等12个县(区)以及青海、宁夏等地,累计推广面积197万余亩,新增经济效益超2.7亿元。科技小院成立至今,帮助50余名研究生在田间地头完成了科研课题,培养了31名基层农民技术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科技小院168个。科技小院将更多农民培养成为懂技术、有能力的“土专家”和“带头人”,厚植乡村振兴的科学沃土。

“飞机爷爷”种下飞翔梦

6月14日,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西京社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在给小朋友展示航模。

这位老人叫柏景森,今年74岁,现任西安市雁塔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在40余所中小学担任科普辅导员,目前已走进上百所学校开展科普宣传。

2011年退休后,柏景森自制模型近百套,为10万多名青少年做航模表演,被学生们称作“飞机爷爷”。

“我从小就喜欢玩航模。60年前,我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场航模比赛中拿了第三名,从此与航模结下了不解之缘。”柏景森说,“我希望通过我擅长的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喜欢上科学。”

“对孩子们来说,科普课堂要听得懂、有意思、能互动。”柏景森说,玩模型是很好的科普手段,既能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原理,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为了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10余年来柏景森自掏腰包购买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航模遥控器材等,还打造了一个家庭科学实验室。他自制的人形飞行器“悟空飞人”性能优越,能做翻筋斗、横滚等高难度动作。他创新制作的换气空调演示仪、节能灯具展示箱在社区科普大学展示后受到点赞。

除了玩模型,柏景森还在西安市雁塔区推动设立青少年科普夏令营,开设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讲堂,组织青少年航模比赛。他提出,除了常规活动和比赛,还要把科普融入日常教学中。2019年,他推动成立雁塔少年科学院。他指导的学生吴杰辉,参加了“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并获得电动自由飞项目金奖。柏景森当选“典赞·2023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人物。

在我省基层一线,像这样的科普工作者还有很多。优秀科普工作者就像播撒种子的园丁,把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结合起来,为青少年打开了科学之门。

全国重点实验室让科技资源科普化

有这样一座全国重点实验室,它既聚焦“国之重器”的研发,又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是如何做到的?

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原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让人们看到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另一种可能性。

漫步于校园里的林荫大道,穿过一条科普长廊,便来到这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外,“航小翼”“航小栅”卡通模型俏皮可爱;实验室内,风洞设施、风洞模型等实验设备吸引着中小学生前来探索。

该实验室建有亚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NF-3)、国内首座增压连续式高速风洞(NF-6)等风洞群大型试验设施,以及自主可控的飞行器大型仿真与气动布局优化设计系统。

“我们希望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及科技成果,持续打造‘振翼腾飞,航空报国’科普教育品牌,围绕‘科学发展、创新引领、加强服务、营造环境’的工作方针,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航空知识、培养航空人才贡献力量。”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斌说。

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许建华介绍,实验室于2022年入选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专门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高质量推进科普基地建设。

目前,实验室建立了一支由重点实验室主任领衔,以院士、总师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以及教授、副教授、博士生为骨干力量的高水平科普服务队伍,规模超过50人。近3年,实验室为各地中小学生、中小学教师、幼儿园儿童、航空科技爱好者等提供航空知识科普服务、实验室参观服务5万余人次。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科研—科普”链条、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的关键路径。

“我国从去年开始将公民科学素质比例数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彰显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民科学素质是培育科技创新的土壤,我们将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让科学素质建设发挥更大的价值引领作用。”省科协常务副主席李肇娥说。(记者 李妮)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