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稳预期 助增长】布未来之局 蓄长远之势——陕西全力打造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6-21 13:16

5bf1c776-56fa-46a4-b631-f5a48113da0c.jpg.2

榆林新材料集团研发中心压力加工生产线操作工在进行铝合金型材生产。

前不久,在陕西有色金属集团举办的高端新材料产品推介会上,宝钛集团、金钼集团、天瑞硅材料3个龙头企业发布了钛及钛合金、钼及钼合金、硅基新材料等系列高端新材料产品。此举显示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

陕西发挥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科研基础设施体系完备的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积极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布局 势头强劲

6月11日,在延长石油燃气集团西安新港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港公司”)院内,停放着一排颜色各异的氢能两轮车。氢能两轮车的氢储罐只有一个暖水壶大小,充能时间只需5秒,续航里程达80公里。

两轮车的氢能,来自新港公司自主研发的氢能热电联产装置。这个装置包含光伏发电、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发电、余热回收利用5个功能。

具体来讲,该装置将屋顶光伏发的电通过纯水电解制氢后,一方面氢气被储存并对外加氢,如给氢能电动车充氢;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氢燃料电池再发电,对公司用电进行补充,余热部分还可用来供暖。

近年来,延长石油在坚决稳住能源生产基本盘的同时,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

“十四五”以来,延长石油先后建成榆煤化3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项目、26万吨/年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示范工程等,将化工产业的二氧化碳捕集与上游油气田开发相结合,构建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目前,陕西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已经具备优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打造了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户,在10余个细分领域建立了领先优势。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陕煤集团的10米采煤机为世界最大采高采煤机;法士特“黑灯工厂”打造汽车传动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秦川集团的磨齿机、螺纹磨床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

在新材料领域,陕西有色金属集团钼钒板块拥有全球唯一完整的产业链条,钛板块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陕煤集团榆林化学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是目前全球在建最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延长石油CCUS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项目建成投产,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全省加快打造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万亿级产业集群,一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例,从行业看,通用设备制造业中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7%;从企业看,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西航集团莱特航空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呈现高速发展状态。

54c6302c-5f25-4ab8-933d-625e45d5ac83.jpg.2

新港公司员工用氢能热电联产装置给两轮车充氢。

明确重点 加快发展

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是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榆林新材料集团”)布局高端制造业的重点项目之一。

“该项目采用目前最新净化技术和熔铸技术生产变形铝及铝合金扁铸锭等产品,相比较传统工艺,免去了铝锭重熔环节。”榆林新材料集团合金分公司工程管理部副主任薛胜伟表示。

我省企业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部9大门类。2024年,陕煤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投资78亿元。新材料产业是陕煤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培育方向。

目前,陕煤集团新材料产业中的碳纤维产品形成年产5000吨的生产能力;氧化石墨烯、矿用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一批工业化示范项目投产。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的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项目、榆林恒神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等一批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陕西环保集团是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主力军之一。

“2023年和2024年,陕西环保集团建设项目21个,均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陕西环保集团对列入投资计划的新兴产业项目,编制实施方案,制定目标任务,并及时了解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需求,使新建项目顺利推进,续建项目加快实施。”陕西环保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张景林说。

陕西电子信息集团高新电子装备、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专用设备、数字产业均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四五”以来,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谋划实施了新兴产业重点项目45项。

目前,8英寸高性能特色工艺半导体生产线项目已进入建设阶段,将成为国家在西北地区布局建设的首条8英寸高性能特色工艺半导体生产线。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芯片成功流片。此外,该集团紧抓信创工程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年内建成年产180万台的信创计算机生产线,打造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信创产业基地。

陕建控股计划,到“十四五”末,新能源、生态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运营等新领域的业务营收占比超过10%。法士特计划在现有布局基础上,以底盘系统技术升级为契机,进入智能驾驶制动、智能驾驶转向业务领域。2024年,中陕核集团将在核技术应用、节能环保、新能源服务等领域谋划布局。2024年,陕西地矿集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7700万元,占总投资的20.3%。目前,该集团新能源产业项目——泾阳浅层地热能项目基本建设已完成,实现供暖面积5万平方米、制冷面积3万平方米;已完成兴平地热能供暖并购项目,实现供暖面积55万平方米。

陕西省外经贸集团有限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打造中国(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平台。该集团围绕进出口领域的贸易、物流等企业和金融、保险、法律等服务机构,以及场站、进出境个人,提供信息发布、数据决策、业务申报、跨境电子商务咨询等“一站式”大通关服务。

96f52dd3-7812-4469-93cc-28a28437f5aa.jpg.2

陕西瑞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调试生产设备。

金融助力 产业崛起

前不久,秦创原“合伙人”计划入孵企业西安达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升科技”)收到了百万元级别“秦创人才贷”授信的通知。从提出申请到授信通过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而且完全无抵押,达升科技创始人赵江民对此深感意外。

达升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研发、生产、销售的科技型企业。凭借深厚的科研能力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该公司先后为海尔、长安汽车等1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产品及服务,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陕西省瞪羚企业。

达升科技的这笔贷款是陕投集团所属秦创原发展公司与交通银行合作开发的“秦创人才贷”产品在测试阶段落地的首笔业务。

产融结合是陕投集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

截至目前,秦创原发展公司将112家中小微科创企业纳入秦创原“e起创”计划。为帮助“e起创”计划入孵企业更快速、更便捷地解决融资问题,秦创原发展公司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一系列科技金融产品。

同时,秦创原发展公司构建全周期股权基金集群,其中科创母基金投资14只子基金,通过母子基金联动,给省内科技企业投资23.02亿元。该公司还与26家金融机构共同推出146款投贷联动、投担联动、专属科创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以满足科创企业融资需求。

在秦创原发展公司的支持下,秦创原“e起创”入孵企业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1亿元融资,西安八阵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融资近1亿元,西安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融资近1000万元。

生命健康产业是长安汇通投资的重点赛道。

西安大医集团是一家专注于肿瘤放射治疗创新技术及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公司。长安汇通向西安大医集团战略性领投3.5亿元,带动陕投基金等省内投资机构纷纷跟投,为企业技术攻关提供资金支持。目前,西安大医集团已成长为西安生物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公司的产品在众多医疗机构应用。

投资中,长安汇通注重所投项目的协同效应。例如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长安汇通入股了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旗下的泰力松等18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涵盖上游电池组件、中游组装封装、下游系统和运维的光伏全链布局。

目前,长安汇通累计投资55个新兴产业项目,所投项目投后总估值1427亿元,较投前增长63%,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记者 郭军)

1f2bb3f9-1f1d-4df7-946c-3a88506eabb0.jpg.2

陕西电子信息集团8英寸高性能特色工艺半导体生产线项目设计效果图。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记者手记

乘风破浪 向新而行

郭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陕西发挥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科研基础设施体系完备的优势,大力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榆煤化3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项目、陕西电子信息集团8英寸高性能特色工艺半导体生产线项目……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企业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信心满满。有些企业依托传统资源禀赋,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为上下游关系,更好地发挥原有资源优势。有些企业本身所在的行业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借助国家大力支持的机遇,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行业发展要有顶层设计,企业经营要有规划指引。相关部门要制定和进一步完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让行业和企业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清晰;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留好用好创新人才,以人才汇聚的“雁阵”支撑产业发展的“矩阵”;要完善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支持政策,提高企业融资便利性,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