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的“宝贝计划”

来源:西安晚报 2023-12-22 07:54

75b87d29476754e5df6c1e924dac7a1b.jpeg

城墙下,一池碧水灵动润泽。(资料照片) 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供图

1504250afbe1664f3980823b0fb8cbe9.jpeg

城墙文保人员正在对城墙进行振动测试(资料照片)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长乐门,西安城墙,像一方勾勒了金边的印章,加盖在千年古都的画卷中心。

它,是光耀东方的文化符号。隋开皇二年,宇文恺主持修建大兴城,西安城墙最“年长”的含光门建成;唐代时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含光门仍沿用数百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在隋唐皇城基础上修建城墙主体……1400多年来,西安城墙经历了兵戈扰攘,见证了历史沧桑。

它,是千年古都最大的标志性建筑,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有着“礼仪之门”“文化国门”美誉的西安城墙永宁门,曾接待过世界40多个国家的政要和贵宾。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登上西安城墙时殷殷嘱托:“这是世界级的宝贝,要保护传承好。”“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到城墙上来。”

西安如何保护传承城墙这一“世界级的宝贝”?其中有哪些精彩故事?就让“前方+”带您一起,探秘专属于西安城墙的“宝贝计划”。

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东西南北4个门的名字,取“长安永安”之意,宣示着城墙与生俱来的使命——守一座城,护一城人。从军事防御设施到国宝级文物,再到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空间,西安人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城墙。

冬日,在城墙根下散步,轻抚着斑驳的墙砖,仿佛与历史老人秉烛夜谈。它历经风雨,一度满目疮痍,能保留下来实属不易。

永宁门月城博物馆内,详细记载着:

20世纪50年代,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坚持下,西安城墙保护迎来曙光。

1961年,西安城墙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4月1日,“西安环城建设工程”在市民的期盼中开工,城墙及环城公园大规模修缮正式铺开。

这场“护城”行动持续了20余年,是西安市最大的一次文物保护工程。在全民支持下,城墙最终修旧如旧,重焕光彩。

西安民间旅游解说员肖静从小在城墙边长大,她说:“那时候我只有11岁,但修护城墙热火朝天的场面仍记得很清楚。很多市民送来流落民间的砖石,为城墙添砖加瓦。”

2004年,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有了专业团队全心全意的呵护,城墙这座“宝贝”迈入了更科学、更可持续的保护阶段。

城墙古朴庄重,城墙下,一池碧水灵动润泽。

从1998年西安首次针对护城河开始大规模清淤、疏浚河道,到2020年10月1日护城河景区全线“美颜”贯通,集“墙、林、河、路、巷”五位一体的西安城墙草木葱茏,河水潺潺,墙里墙外交相辉映,市井百态其乐融融。

今年重阳节,参加过1998年护城河清淤工程的老兵们来到城墙边,相隔25年与西安深情回望,感受“城”与“河”的变化。

看到如今碧波荡漾的护城河,曾经在现场指挥清淤的马忠祥感慨万千:“2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这里,变化真是太大了!当年的付出换来水清岸绿,让大家有了休闲的好去处,一切都是值得的。”

2023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成立西安城墙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扛起历史责任、时代责任,心怀敬畏之心,汇聚各方力量,统筹一切资源,守护城市文化瑰宝。

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今年,西安给城墙做了史上首次、全段13.74公里的大“体检”。

为啥要给城墙做“体检”?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文保旅游部负责人高衡告诉记者,2021年,西安城墙入选国家首批文物预防性保护试点单位,保护面临新的课题:过去,文物保护是被动的,坏了才会去修。如今,将保护关口前移,变被动为主动的“预防性保护”成为共识。

怎么预防?先查清“病因”才能有的放矢。可是,对大体量城垣建筑的内部进行无损探测,是文物保护界公认的难题。

西安城墙有多大?它全长13.74公里,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共有18个城门。

数据也许不够直观,我们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说:

普通人1公里跑步时间大约为6分钟,跑完这13.74公里需1小时23分钟;高度约有4层楼那么高;宽度相当于单向4车道。

高衡说,这次大“体检”采用地质雷达、高精度面波法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城墙内部进行无损探测,最终将建立三维数据模型,为下一步的保护修复提供重要参考。西安城墙这一预防性保护实践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同时,为了更精准地查清这个大宝贝的“健康”状况,今年,西安城墙和兰州大学合作,首次在国内采用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给一处城墙马面拍了“CT”。“简单来说,就和利用X射线扫描身体,透视人体骨骼后成像是一个道理。”高衡说。

西安城墙用时间沉淀了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则用技术与时间赛跑。不断升级迭代的技术创新成果,为保护城墙提供了科技助力,让城墙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仍然能够坚实挺立,延续历史文脉,绽放时代风华。

城墙不仅是静态的,更是律动的。完整贯通的城垣与城市生活相融共生,地铁通行、新春灯会……不断考验着城墙保护者的智慧。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是让它‘返老还童’,焕发新生。做好预防性保护,是让它延年益寿,拥有持久的生命力。”高衡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已有27年,他认为,保护好城墙,不是让它安全沉睡在老城里,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不再是激烈的矛盾冲突,我们既要守好历史文化遗产,也要让墙与城和谐发展。

“当监测到地铁某一段震动频率对城墙可能造成影响,我们会要求地铁行至这一段时减速。”高衡说。

城墙的持久保护也离不开诸多一线的“巡城人”。寇重辉是一名文物巡查员,有着8年的“巡城”经验:“城墙1000多岁了,身上有裂痕在所难免,我的工作就是记录这些‘疾患’,随时监测,为保护修复做准备。这些缝隙和裂痕是光阴流转的见证,需要我们认真谨慎地对待。”

目前,西安城墙已实现监测区域全覆盖,城墙上有8000多个监测点,护城河一圈有24个地下水位监测点,地铁经过城门处设立了震动监测点——日夜守护着城墙的安全。

今天的西安城墙,在“敬畏、热爱、尊重、传承”的全民保护机制下历久弥新,神采奕奕地挺立在时代进程中。

成立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连续多年举办“文保亲近月”活动、推出“城墙守护人”公益项目、广泛动员和接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推行“墙长制”……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朱媛说:“保护好西安城墙是一个宏大的长期课题,我们希望全民参与进来,一起守护好属于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午后,在护城河上乘着游船,围炉煮茶,松弛感满满;入夜,永宁门的吊桥缓缓放下,《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带你梦回大唐,沉浸式领略长安气魄……

每到深秋,中山门独特的银杏叶造型吸引着人们纷纷拍照留念。这些充满城市温情和文艺气息的杰作,出自中山门景区工作人员郑淑玲之手。

从2018年起,每到11月,郑淑玲都会和同事一起收集银杏落叶,融入西安各种元素设置景观,为城墙增添趣意。如今,退休后的郑淑玲组建了一支“城墙缘”团队,多次带着山里的孩子来到西安,给他们讲述城墙的故事。

“城墙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次透过城垛眺望城市,心底就溢出一种安静的幸福感。”郑淑玲说。

老西安人耿红梅每天上下班都会穿过好几个城门,与热闹的早市、晨练的市民、巡逻的金甲武士擦身而过。古乐今声,古都新貌,她说:“这里,留住了西安人最深的念想。”

今年9月,由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发起的国际古城墙(堡)联盟正式成立,西安城墙这座“世界级的宝贝”有了更多世界级的朋友,它的故事也将传播得更远。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甲辰龙年,西安城墙的18个城门将换上崭新的春联。这份面向全球华人征集的礼物,化作乡愁漂洋过海而来,隆重且热烈,庄重而深情,寄托着海内外中华儿女对西安这座世界文明古都的情愫,也寄托着对新一年的憧憬与希冀。 记者 朱雪娇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