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一线行|弄潮“原”上

来源:陕西日报 2023-12-15 08:11

f0eab384-c28d-4443-a115-1015fafcfdd7.jpg.2

秦创原总窗口一角(资料照片)。

西咸新区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发源地、示范区和总窗口。近日,本报记者和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走进秦创原总窗口,探访这里以“三项改革”为首构筑源头创新牵引力、强“两链”增强产业创新竞争力、牵“四总”共建协同创新凝聚力的生动故事。

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市场开拓、技术升级……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副研究员、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从年初忙到了年尾。

12月10日,在王斌去广州出差前的间隙,记者在氢易能源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研发基地见到了这位90后创业者。

“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彻底解决了职务成果转化、职称评定等束缚。入驻秦创原后,我们在办公场地、人才公寓、税收等方面得到了系列帮助。”王斌告诉记者,“对于企业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除了陕西创新生态的优化,王斌的信心也来自顶级投资机构和行业企业用真金白银投下的“信任票”。自2021年底成立并入驻秦创原以来,氢易能源先后获得了红杉中国、重塑集团、国中创投等多轮融资支持,企业最新估值达到了6亿元。

氢易能源的故事并非孤例。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以“三项改革”为牵引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截至11月,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90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23亿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5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970家,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7倍、1.8倍、3.9倍、2.5倍,“1+N”政策体系已为1041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超3亿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才和企业“弄潮”秦创原。

“老男孩”缘何放手逐梦?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与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中国航发燃机公司等签订了研发设计合作协议,上个月还获得了华为公司主办的2023鲲鹏应用创新大赛HPC(高性能计算)鲲鹏原生应用创新赛道全国第二名。”12月11日,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副研究员、西安流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素艳告诉记者。

自2022年5月正式入驻秦创原以来,流固软件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董素艳这位70后“老男孩”的创业逐梦之路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9年,在外企工作9年后,董素艳选择回归母校西北工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希望做出自主可控的国产工业软件。

“以航空发动机为例,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多学科集成的工程机械系统之一,只有经过反复摸索和迭代过程,才可能完全达到技术指标要求。我们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仿真软件,可用于航空发动机的流动、传热、燃烧、结构强度等产品设计,为用户提供数据支撑。”董素艳说。

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让更多下游用户能够使用?董素艳有了创业的念头。但是面对职务科技成果、职称评定、创业经费等一系列问题,他又有了一些犹豫。“就在此时,省上和学校开始推行‘三项改革’政策,给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搞科技成果转化‘松了绑’。学校还组织我们去秦创原参观交流、对接合作,鼓励我们放手去干。”董素艳说。

就这样,董素艳和他的流固软件签约落户秦创原,目前拥有工业仿真软件产品10余款。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等领域。

董素艳的创业之旅只是一个缩影。去年以来,西咸新区始终以“三项改革”为创新驱动发展点火器,构建“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的全链条“三项改革”推进机制,承办“三项改革”项目集中路演系列活动55场,配合省科技厅对接高校75所,推介项目、团队253个。

这里的“诱惑”为何如此巨大?

“目前,我们占地34亩的彬州工厂建设正稳步推进,预计将于2024年二季度正式投产。届时,公司将具备2000吨/年的有机氢载体及配套催化剂生产能力,为有机液态储氢技术(LOHC)的广泛商用提供强力支撑。”王斌介绍。

2021年12月,氢易能源成立之际便入驻秦创原,其基础研究团队源自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是全球范围内最先开展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企业专注于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的进步与商业化,现已搭建起涵盖储放氢催化剂、有机氢载体、储放氢装置等领域的全链条研发平台,形成了特有的新型氢气供应体系。

“氢能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但是我国氢能分布不均,只有解决了储运问题,氢能应用才有望大规模普及。”王斌说,“我们的技术具备储氢密度高、放氢能耗低、材料成本低且可循环使用等优点,实现了氢气常温常压、大规模、低成本储运,市场前景广阔。”

作为在秦创原“出生”、成长的科创企业,受益于秦创原的系列优惠政策,氢易能源在仅仅2年时间内,从成立之初数十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为现在拥有近5000平方米的集产品研发、测试平台与办公为一体的企业总部和占地34亩的秦创原总窗口咸阳协同创新基地生产工厂。

“到秦创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真是来对了。”王斌说,“这里的‘诱惑’不仅仅是一系列优惠政策,最重要的是初步搭建起一条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从上游制氢、中游储氢到下游氢能应用,集聚了一大批相关企业。企业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实现降本增效、协同发展。”

正如王斌所说,作为陕西省氢能产业链的链主单位,西咸新区以秦创原总窗口建设为依托,通过源头挖掘、生态培育、平台建设、项目招引等措施,在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研发及装备制造基地的路上一路“狂飙”,对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我们将以氢能和数控机床产业链为重点,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创新竞争力。”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主任杨稣说。

“寸土”何以生“寸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年以来,秦创原总窗口加快搭建协同创新体系,强化辐射带动、整体联动,目前已与全省10个市达成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协议。

以秦创原总窗口铜川协同创新基地为例,自今年5月签约落地以来,投资1.2亿元的“镁合金轻量化应用研发制造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生产线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

“项目一期正在建设高性能镁合金原材料生产线、镁合金高速高压恒温挤压生产线等8条生产线,用于生产高塑性挤压镁合金材料、高导热镁合金、镁合金车厢型材等产品,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以上。”项目负责人房永兴说。

房永兴介绍,项目总投资6.2亿元,由河南泰特镁业科技有限公司出资建设。“一开始我们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进行了对接,他们推荐了铜川协同创新基地。”房永兴说,“近年来,铜川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不断发力,基础优势明显,而我们的镁合金项目对于当地产业强链补链作用明显,双方一拍即合。”

经过后续考察和评估,项目顺利落地秦创原总窗口铜川协同创新基地。“按照‘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原则,我们为项目提供了场地协调、手续办理、租金补贴等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并帮助企业在项目建设前期融资1000万元,促成了项目在1个月内启动建设。”秦创原总窗口铜川协同创新基地(铜川市耀州区大数据产业园)负责人刘振宇说。

据了解,以项目一期标准化厂房面积1.6万平方米计算,达产后亩均产值十分可观,可谓“寸土”生“寸金”。刘振宇介绍,自从年初与秦创原总窗口达成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协议以来,园区共引进重点科技项目5个,科技型经济主体512户,发展势头喜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秦创原总窗口建设为依托,纵深推进‘三项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做优创新生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贡献力量。”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说。(记者 霍强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 柳峥 黄璞)

156987e9-a159-4e35-87ae-1c89fed239d0.jpg.2

12月13日,陕西日报记者与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联合进行采访。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 王萱摄

王斌:我与陕西“深度绑定”

自2009年高考从山东老家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到2019年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再到2021年成立科创企业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90后山东小伙王斌说,他与陕西“深度绑定”,成了一名“新陕西人”。

大学时期,王斌师从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方涛。“我们是全球范围内首批开展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研发的团队之一。作为团队早期成员,我见证了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深度参与了关键难点的攻克。”王斌说。

10余年的技术积累,团队拥有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各项专利34项,建立了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液态储氢—供氢整体解决方案,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随着“双碳”目标提出,2021年开始,氢能产业发展的风口来了。“那一年,学校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授权、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让我们能够轻装前行。再加上秦创原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我们感觉天时地利人和都齐了,于是在年底注册成立了氢易能源,入驻秦创原。”王斌说。

一年时间,氢易能源在研发、融资等方面发展迅速,仅研发、运营人员就达到了100人左右。“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为我们协调了新的办公场地,4层楼近5000平方米,并且完全满足大型实验设备安装需求。”王斌说。

今年6月,由于氢易能源新建厂房需要符合化工用地要求,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又帮助企业联系对接了秦创原总窗口咸阳协同创新基地(彬州市新民高端能源化工园区)。“我们去了一次,当场就敲定了入驻事宜。”王斌说,“咸阳协同创新基地的工作人员在手续办理、厂房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极大帮助。”

好环境会“说话”。氢易能源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省内外顶级投资机构和企业的关注。“投资人对项目进度是有推进要求的,去年还有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在相关部门帮助下,项目审批、厂房建设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让投资人很感慨,直言要积极拥抱陕西、‘重仓’陕西。”王斌说。

今年,氢易能源又完成了2轮融资,融资金额超1亿元。“事实上,除了良好的创新生态,陕西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也给了投资人巨大的信心。”王斌说,“产业链上游,榆林氢能产量巨大,下游西咸新区有氢能汽车、加氢站、燃料电池等企业布局。像我们一样的中游储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把成本降了下来。因此,陕西在氢能产业发展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抓住陕西打造氢能产业链机遇和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王斌说。(记者 霍强)

努力在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上争做西部示范

本报记者 霍强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 单琳 刘权锋

访谈嘉宾:

省科技厅副厅长 王军

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陈辉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王洋

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在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上争做西部示范。

在工作实践中,着眼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三项改革”放大秦创原总窗口效能、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陕西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问:今年以来,秦创原总窗口建设有什么重点举措?成效如何?

陈辉:西咸新区将秦创原作为发展最大机遇,举全区之力推进“总窗口”建设,特别是用好“三项改革”点火器,持续发挥好“总统筹、总牵引、总服务、总示范”作用。

全力抓好“三项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16条落实“三项改革”举措,今年承办“三项改革”项目集中路演31场、推介项目和团队149个。截至目前,新增科转企业290家、是去年同期的1.7倍,新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省级瞪羚企业2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

加快建设“三大市场”。人才大市场聚集人才机构23家,创新创业人才51748名;资本大市场聚集30余家金融机构、推出89款科技金融产品;科技大市场启动秦创原专利池建设。

深入推进“两链融合”。编制光伏、氢能等4个产业图谱,招引落户247个科创项目、总投资达1894亿元;带动形成了以隆基系列项目、47家氢能企业、37家数控机床企业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集群。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修订完善总窗口16条政策,累计兑现政策资金10.18亿元,93个科创载体已建成投用1051.9万平方米,发布全省首个科创企业服务地方标准。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发起成立全省秦创原创促中心联盟,累计设立25个总窗口协同创新基地,启动实施与北京中关村等地的“总窗口+城市伙伴”计划。

问:围绕优化创新生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如何更好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

王洋:一是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作用,创新用好“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等转化方式,畅通科研人员、科技管理人员职务晋升通道,完善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利益分享机制、闭环退出方式,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二是进一步优化转化环境,支持企业围绕技术瓶颈和特殊技术难题“发榜”,高校和科研院所“揭榜”,使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着力推进符合我省重点产业链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及中试基地建设。三是完善适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管理体系,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和激励科研管理人员。四是充分发挥陕西科教资源丰富优势,以人才链建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系统创新链,形成协同共进的创新体系。

问: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秦创原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王军: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谋划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由势转能、成势见效。

不断推动“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推动“三项改革”向医疗卫生机构、军工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延伸;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加大探索实践力度;加快建设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协同推进线上线下路演,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牵头组建科技创新平台、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

加速促进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建链。用好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耦合图谱,统筹科技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在有条件、有基础、有现成承载空间的开发区,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聚力打造高水平高能级科创载体。高标准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健全资源开放共享和“沿途下蛋”机制。

全面构建“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提升总窗口辐射带动效应,支持各市(区)因地制宜打造秦创原建设试验区,培育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持续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提升秦创原“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效能,提升“三器”建设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水平;建好用好秦创原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

新闻链接

2023年1月至11月,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新增科转企业29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5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970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23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7倍、3.9倍、2.5倍、1.8倍,新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省级瞪羚企业2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新入库省级上市后备企业26家。

出台了《西咸新区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试点·促进“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西咸新区建设秦创原总窗口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西咸新区进一步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