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发展 绘就生态安康新画卷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3-12-05 07:59
11月27日至30日,跟随陕西日报社“文旅融合看安康”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活动的脚步,记者在初冬时节,走访了安康紫阳、平利、汉阴、石泉等地,看“文旅+”融合发展的无限魅力带给这些地方的崭新活力。
非遗传承 没有终点的接力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一定会让这座城市的旅游发展变得熠熠生辉。在秦巴腹地,在汉水之滨,那些散落各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了这片土地上先民的智慧,也让安康文旅融合发展更具吸引力。
国粹京剧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却鲜有人知道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的“汉调二黄”。作为安康传统地方剧种,汉调二黄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而且它与京剧的形成与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关联。在中国戏曲花雅相争最关键的时代里,它扮演了执牛耳的角色,通过汉水这个通道,融合南北,并直接催生了京剧的诞生。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汉调二黄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成立于1950年的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国家级非遗剧种汉调二黄传承、保护、发展为主要业务的专业院团。
在安康,同汉调二黄一样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紫阳民歌,成为紫阳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为了传承与发展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于2012年成立,成为对外展示紫阳民歌魅力的一扇窗口。
此行让人印象深刻的非遗项目还有平利县的弦子腔。产生于民间的弦子腔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山花,也是平利县独有的文化遗产。
游客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安康非遗文化,可以前往位于安康博物馆三楼的非遗展览馆《家在秦巴汉水间——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这里集中展示了安康不同地域间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成为安康文化旅游网红打卡地和安康非遗推介的重要窗口。
融合发展 乡村焕发新活力
地处陕西最南端的安康,生态优美,资源富集,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区。在本次活动中,记者一行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文旅融合,农旅融合,茶旅融合等,当地的产业变强了,环境变美了,农民变富了,乡村旅游焕发出了新活力。
紫阳作为“中国名茶之乡”,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第一产业打造,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5.9万亩,各类茶厂441家,全县茶叶年产量达到1万余吨,产品行销全国、享誉海外,综合产值达60亿元。围绕乡村振兴重点示范镇、示范村建设,紫阳县积极发展“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茶旅精品线路、精品园区和特色小镇,实现了茶叶生产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
安康市汉阴县蒲溪镇盘龙村,以红桃为媒,带火了红桃,带火了乡村旅游。短短数年光景,通过发展红桃产业,让荒山变“金山”,探索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位于石泉县城关镇的草池湾田园综合体,是国宝朱鹮的栖息地。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石泉县着力将草池湾打造成为全省知名的集田园观光、康养旅居、农事体验、研学教育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本,这里也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旅游好去处。
富民增收 老百姓更有动力
幸福感,是一个城市给老百姓最好的礼物。本次活动中采访团听的最多的词就是“富民增收”,在安康,文旅融合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多实惠。
在紫阳,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0%,12万茶农因茶走上致富道路。在汉阴县盘龙村,每年红桃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销往全国各地,销售额达80余万元,让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恒口示范区通过聚力打造“中国毛绒玩具新都之核”,吸纳就业总人数3852人,带动脱贫就业376人。
置身平利县蒋家坪村的凤凰茶山,茶园、远山、云海构成了一幅冬日美好画卷。殊不知如今因为茶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明星村”的蒋家坪村,曾是深度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困难群众106户348人脱贫增收。在茶产业带动下,旅游业也蓬勃兴起,蒋家坪村通过茶旅融合将自身打造为旅游观光示范村的同时,于2019年整村脱贫摘帽。202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450元,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
非遗传承也让普通老百姓赚得盆满钵满,紫阳县向阳镇贾坪村王家庄农家乐负责人王小勇是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每年经营两家店的纯利润能达到40万元左右。这几年,还发展了“快递蒸盆子”业务。现在,他已经通过快递,将这道传统的“紫阳味道”发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