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成就与展望

来源: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2023-10-18 15:45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在即。回望过去,共建“一带一路”将如何开启新乐章?记者专访了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卢山冰。

326ddf6fbac73083d735f9b6f203e0c3.jpeg

卢山冰,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级教学名师,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他先后主持科研课题80项,近5年主持“一带一路”课题二十多项。

卢山冰说,若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比作五线谱,一个个共建项目便是错落有致的音符,一同组成主题为“发展”的协奏曲乐谱。

十年来,乐曲旋律随“一带一路”倡议穿越草原沙漠、跨过万水千山、驶向大洋彼岸,不断汇聚希望与力量。

卢山冰:“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时间里面的陕西,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成果。人文合作交流领域‘联合申遗有成果,国际考古有成效,重要论坛有影响,会、节、联盟有支撑,鲜活事例很感人。’”

a51e3edae5bc52678b5fb342c0c9533b.jpeg

联合申遗方面,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廊道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的社会发展、经济和社会文化沟通与交流。

2013年12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协议,组成中乌联合考古队,开展丝绸之路考古。联合考古队先后对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明铁佩古城遗址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重新定位了明铁佩古城在费尔干纳盆地及古代中亚历史上的地位。

“陕西考古专家在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开展考古工作,应该说是我们陕西‘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和中亚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合作的靓丽的名片。”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国家战略部署层面,也体现在具体的项目和民心相通之中。

687957191e207de73a4d94bf088acb10.jpeg

2018年4月,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的前政要、民间组织代表、智库专家、媒体人士、上合组织秘书处代表80多位中外人士参加了这次论坛。论坛通过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西安宣言》。宣言就民间组织在推动地区和平与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如何发挥独特作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022年9月,首届“中国-中亚民间友好论坛”在西安举行。在论坛上,“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中国-中亚农业合作中心”“中国-中亚综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揭牌。这次论坛汇聚民间友好力量,拉紧民间友好的纽带,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携手,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媒体、智库等合作,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增进不同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de9e7aa053e894098b964a0ed7395ccd.jpeg

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联盟已经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五个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

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经吸收37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所高校加盟,开展多元合作。

西北大学推动“中大石油公司千人培训计划项目”为吉尔吉斯斯坦培养技术人才。

每年举办一届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充分发掘和展示丝路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b08a119b8156366717c2172f44c85321.jpeg

“被行动证明的语言是最有力的语言。”卢山冰表示,10年发展充分说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长远眼光和全球视野规划并推进合作,“一带一路”这条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人类的“幸福路”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宽广。

卢山冰:“和我们签署政府间协议的151个国家,这些国家都以它的国家战略和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做紧密对接,或者说以它的国家战略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在做对接,在经贸合作上,在人文交流上,在民生工程上开展紧密的合作。”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卢山冰认为,要做多“增量”,积极拓展在创新、绿色、健康、数字经济、国际减贫等领域的新合作;做优“重点”,在重点国家、重点区域、重点领域上下功夫,做出特色与标杆,如加强与东盟深度合作,实现与欧盟合作上的突破等;做大“体量”,争取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到“一带一路”合作大家庭,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采用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