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站点里的人大·代表故事丨有事找代表 啥事都解决
来源:陕西日报 2023-09-27 09:17
子长市杨家园则镇贺家沟大桥建设现场。
“只花了两天时间,他们就把小区内的违章建筑拆除干净了,不仅美观,还消除了安全隐患。”9月22日,子长市冯家屯社区居民郭路说,“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找到人大代表就能解决。”
近年来,延安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拓宽人大代表履职渠道,在基层全面建设人大代表联络站,安排各级人大代表定期轮流进站坐班接待群众,面对面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同时向当地政府交办群众合理诉求并跟踪督办,把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反映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
灯明了,心亮啦!
“路上的灯都亮了,路面也修平整了,晚上出门遛弯,心里也敞亮多了。”子长市瓦窑堡街道齐家湾社区齐二小区居民闫田铭说的“路”,是小区外一条通往大路的巷道,也是小区里400多户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
“这条路上的路灯损坏严重,周围群众夜间出行存在安全隐患。我们上了年龄的人都尽量晚上不出门。”闫田铭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闫田铭看到小区宣传栏上关于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信息,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齐家湾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反映。子长市人大代表张洁认真接待了闫田铭后,立即去现场了解情况。
调研过程中,张洁发现不仅是路灯,这条巷道路面也存在问题。巷道是用石头砌成的,长时间使用后,石头之间的缝隙比较大,路面不平整。调研后,张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开始修路。瓦窑堡街道党工委研究后,还决定将齐家湾社区背街小巷路灯亮化工程列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并投入12.5万元给巷道新安装路灯32盏、更换灯头18个、维修维护线路1500米,顺利解决了居民夜间出行安全问题。
“建站以来,人大代表联络站发挥实打实、面对面、心贴心的‘便民服务站’作用,积极推行‘人大代表进网格’工作模式,组织开展网格大走访35次、小区议事28次,参与群众达6500人次,解决群众诉求105件,化解矛盾纠纷18起,让有困难找代表、有意见找代表、有纠纷找代表,实实在在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心声和共识。”齐家湾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石艳艳说。
目前,子长市瓦窑堡街道共有4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分别是中心联络站、齐家湾社区联络站、米粮山社区联络站、桃树洼联络站。51名人大代表全部进站工作,实现了人大代表进站全覆盖。
桥建了,心顺啦!
子长市杨家园则镇贺家沟大桥建设现场,30米高的桥柱矗立在秀延河中,大桥两侧的贺家沟千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田里,成片的玉米即将成熟。
“秀延河上之前的石桥是20世纪80年代修的。遇到汛期和大雨,河水就会漫过桥面,水中的泥沙在桥面堆积后非常滑,很不安全。”贺家沟村村民李世辽说,“我们的耕地都在河对岸,有时候庄稼熟了也只能看着涨起的河水干着急没办法。看着正在加速建设的新桥,大家心里顺畅多了。”
过去,不仅石桥存在安全隐患,桥面也承载不了农机设备等重量,不能给群众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2022年8月,村民将情况反映给杨家园则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杨家园则镇党委书记靳小勇表示,接到镇人大主席团交办的意见建议后,他们迅速召开镇党委会议,将这些意见建议逐项进行安排落实,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组,并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项目包抓等方式,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镇人大代表团在去年召开的子长市人大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建设贺家沟大桥的建议。后来,贺家沟大桥建设项目成为子长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靳小勇说,“长96米、宽11米的贺家沟大桥总投资859.7万元,预计于今年11月正式通车。大桥建成后,不仅能够极大改善贺家沟等周边行政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惠及周边5000余人,还能推动全镇产业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杨家园则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不断提升进站人大代表自身能力素质,密切代表与选民的关系,还抽调10名人大代表成立调研组,分三路对30个行政村进行调研,向镇政府反馈共性问题,确保全镇重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现在,杨家园则镇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提升,蜜蜂峪千亩杂果基地、贺家沟千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等民生项目全部建成,群众真真切切享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
产业好了,心里美了!
“蚯蚓粪是有机肥之王。利用蚯蚓粪种植的果蔬不但绿色有机,而且品质好、价格高。”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崔圪崂村村民李蓉的眼里,不起眼的小蚯蚓也能牵出一条生态产业链。
李蓉在了解蚯蚓粪的好处后,萌生了引进蚯蚓粪来发展果蔬产业的想法。于是,她向镇人大代表、崔圪崂村党支部书记杨帆提起此事。
在走访农户、向专家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后,杨帆向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上报了引进蚯蚓粪的建议。不到一个月,一大车蚯蚓便从杨凌来到了崔圪崂村,一起来的还有指导菜农如何用蚯蚓粪种植的技术员。
“在技术员的指导下,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我们不仅降低了每亩地种植的成本,还提高了西红柿的品质与产量。”李蓉表示,过去每亩西红柿收益1万元,使用蚯蚓粪后,每亩地的收益能达到2万元。如今,河庄坪镇蚯蚓粪果蔬也成为当地的“抢手菜”。产业发展好了,群众心里也都美滋滋的。
“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杨帆表示,现在村上的农户,通过“养殖牛—用牛粪养殖蚯蚓—用蚯蚓粪种植有机肥蔬菜和水果”的循环绿色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牛粪的处理问题,还用牛粪创造了几万元的年产值。在这里,蚯蚓不仅“拱”出了种养循环的农业新模式,更“蚓”出了一条帮助农民致富增收、拉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的“金链条”。(记者 秦骥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