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刺青挺疯狂

来源:西安晚报 2023-08-20 11:11

26b0fb33343b66fe5e3f3da858ee7b43.jpeg

c62e8dc458f5e709e51aa4aba42286f4.jpeg

刺青这件事,在现代社会并不稀奇。走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有些青年人身上刺着龙啊、凤啊什么的。

如果你以为只有当代人才热衷于刺青的话,那你就错了。早在唐朝时,刺青就已经很流行了。而且,唐朝的刺青者对刺青的态度,岂止是热爱,简直就是疯狂!据《信不信由你(唐代卷)》记载,刺青在唐代非常流行,特别是中唐以后,成了一种风俗。当时没有文身机什么的,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用针在皮肤上刺出图案,然后涂上墨,等到创面愈合后,就形成了无法磨灭的图案,刺青者所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需要说明的是,唐代的刺青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目前还没见到有关女性刺青的记载。

那么,在唐朝喜欢刺青的都是哪些人呢?主要是两类人——军人及市井恶少。市井恶少喜欢刺青可以理解,可军人为什么也喜欢刺青呢?不太清楚。不过由此可见,那时的征兵标准和现在不一样。唐代刺青者往身上刺的都是什么内容呢?可谓千奇百怪。长安大宁坊有个叫张千的人,在自己的左臂上刺的是“生不怕京兆尹”,右臂刺的是“死不怕阎罗王”。和阎罗王叫板不算什么英雄,但这个张千敢和京兆尹叫板,胆子确实不小,因为京兆尹就相当于现在的首都最高首长,官可不小。不过,据此也可推断,唐朝的官员心胸还是很宽广的,否则这个张千也不敢如此放肆。有个叫王力奴的人,在胸部和腹部刺上了山、庭院、池塘、草木、鸟兽等图案。还有个叫赵武建的,在自己身上刺了160处的番印。四川人赵高,则将佛教里的天王像刺在了背上;一天他犯了法被抓,地方官审理完案子,命手下在他背上打二十杖。然而,等赵高的背部露出来后,大家却傻眼了,因为他背上刺着天王,这个地方官偏偏很迷信,就不敢让手下打了,只好暂时将他拘押。后来,剑南节度使来检查工作,听说此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命人用杖将赵高的背打得稀烂。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最发达的朝代,因此诗歌也成了刺青的重要内容。据《酉阳杂俎》一书记载:四川有个叫韦少卿的人,从小不喜欢读书,却嗜好刺青。别人的刺青图案,什么山啊、水啊的,都比较直观,但他所刺的图案却很朦胧。有一回,他解开衣服,给叔叔看其前胸上的刺青图案。他叔叔看到的是:胸口上刺着一棵树,树梢上停着几十只鸟,下面悬着一面镜子,镜鼻子里系着绳子,有一个人站在树旁拉着这根绳子……他叔叔百思不得其解,就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叔叔没读过张燕公(张说)的诗吗?这就是‘挽镜寒鸦集’的诗境啊!”荆州有个叫葛青的人,是大诗人白居易的超级粉丝。据《酉阳杂俎》记载,为了表达对白居易的崇拜,葛青在浑身上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更有创意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在身上刺了三十多幅图,这些图都是根据白居易的诗意发挥而成的,比如,一棵树上挂着丝缬,代表“黄夹缬林寒有叶”……白居易曾做过中书舍人的官,被人称为“白舍人”,因此人们便把葛青身上的刺青图称为“白舍人行诗图”。

更为有趣的是,唐朝有个姓陈的书生,酷爱写诗,他的一些诗成为当地人争相传诵的流行之作。陈书生中进士后,分配到家乡所在的某县做了县令。有一年初冬,陈县令升堂审讯一个窃贼。一番审问之后,陈县令按照当时的法律,命人打窃贼一百板。手下人便把窃贼拖出去按倒在地,三下五除二地脱去了他的衣服,正要打时,发现窃贼身上刺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仔细一看,原来是诗。酷爱诗歌的县令听说后,立即兴冲冲地赶了过来,果见窃贼的身上刺满了诗歌。陈县令一首首地读窃贼身上的诗,有李白的、杜甫的、白居易的……读着读着,竟然发现其中有一首诗是自己中进士之前所作的!陈县令连忙问道:“这首诗,你知道是谁写的吗?”窃贼回答说:“记不清了。”陈县令又问:“那你是怎么得到这首诗的?”窃贼想了想,回答说:“多年前,在一堵墙上读到的,感觉非常喜欢,就抄了下来,后来又刺在了身上。”陈县令听完,心里得意极了,原来,这个窃贼竟然是自己的超级粉丝啊!对自己如此崇拜的人,岂能让他受皮肉之苦?于是,陈县令便吩咐免去了窃贼的一百大板。

□唐宝民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