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梨园路、枣园路、菊花园……真的有那些植被吗?
来源:华商报 2023-05-10 14:07
开栏语 :西安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都城史,诸多的地名中承载和反映了丰厚而有趣的文化背景、故事内涵、时代特色与城市变迁历程。
为全面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多元化展现西安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印迹,深层次呈现西安市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与地名故事,近期,西安市民政局开展了“保护地名文化 记住美丽乡愁”的主题教育活动,并特别联合华商报社,对西安市不同类别、不同属性地名中的文化故事进行深度解读与系列报道。
最近,家住西安市梨园路的4岁小朋友点点和爷爷就路名一事发生了讨论,点点看到路边已经挂果的梨树说,是先有了梨树,才有的梨园路这个名字,但爷爷的观点和他不同,“梨园路的梨树和你理解的梨树,是不同的!”
老人讲了几次,孩子才有点感觉了,“他还小,不要紧,再长大一点,就会理解的。”
梨园路 路名是有历史渊源的
就梨园路路名的由来,5月8日,华商报记者在梨园路街采了10位市民。
有6位说,因为路两边有梨树。他们说的没错,梨园路南边种植了多颗梨树,长得很旺盛,果子只等待成熟,一位市民说,现在大家保护意识增强了,这些果子能保存好几个月呢。
有4位市民住在附近,他们能比较准确地说出来梨园路的由来,路名是有历史渊源的,不是单纯的解释为种有梨树,此前还有个纪念的牌坊,后来因为改造,搬走了。
5月9日,华商报记者从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了解到,梨园路东起朱宏路与星火路十字接龙首北路西段,西至西二环,因位于唐长安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
说起“梨园”,就不得不从教坊和唐玄宗说起。
唐代在此处设有教坊,为宫廷艺术人才的选拔机构,旨在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歌舞、戏曲、音乐等方面的人才,在这里集中了全国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梨园内还设有“梨园亭”,供乐工演奏乐曲,宫女习舞演唱。自从唐玄宗在西京长安、东都洛阳设“梨园”,调教歌舞百戏艺人,后来人们便把戏曲界称作梨园,把戏曲艺人称作梨园弟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还有过“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的描写。
有的地名是和当地原有村落及果园相关
梨园路解释清楚了,很多市民提出来,那桃园路、枣园路、杏园路、柿园路呢?这些路名真的就和植物或植被有关吗?
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也对这些路名进行了考证,桃园路、杏园路确实和当地原有村落及果园相关,而枣园路分为枣园东路和枣园西路,枣园东路,在清代时是去咸阳的大道,《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上称为官路,民国时为西兰公路一段。1981年拓建,因处于枣园村东面,故得现名。2003年再次拓建,成现有规模,名称沿用。枣园西路,1981年拓建,因处于枣园村西面,故得现名,沿用至今。
柿园路位于西安市东门外,是进出西安东城的主要交通干道。东起兴庆路北段南侧,西至鸡市拐接东关正街。长960米,宽50米。明代称士元坊,清末称四元坊,清顺治年间(约1644年)以巷内柿子树众多,易名为柿园坊,1966年曾名赤卫路,1972年恢复为柿园坊。1985年与西端的东关正街取直并拓宽,由原先曲折走向的小巷变成了贯通东西的城市主干道,被命名为柿园路。该道路连通了互助路和东关正街,南依柿园坊,北抵永宁庄,现如今道路两侧高楼林立,沿街各类门店众多,是前往兴庆公园北门和直抵东二环互助路立交的必经之路。
每一个路名都有一个故事
其实,西安以植被命名的路名很多,除了上述的几个之外,在曲江、碑林还有,每一条路都有一个和它们名字有关的故事。现在,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给大家一一解读。
柳衙巷、竹里巷:这两条道路均南起南三环东段,临近曲江池即今天的南湖风景区。在唐代时,曲江柳树成行,枝繁叶茂,南唐尉迟偓著写的《中朝故事》中,曾记载有:“曲江池畔多柳,亦号为柳衙,意谓其成行列如排衙也”的句子。其实翻译过来也就是说:“柳树排列成行,如同官府衙役升堂时整齐划一的姿态一般”;而唐李峤《春游侍宴幸芙蓉园应制》一诗中写过“年光竹里遍,春色杏间遥”句,形容芙蓉园中广植青竹,茂密挺拔。所以这里的“衙”和“里”均为表示处所的名词,用“柳衙”、“竹里”对仗的修辞方法,表现唐时曲江竹柳成林、景色宜人的景象,故得名柳衙巷、竹里巷。
菊花园:菊花园位于西安市东大街中段路南,南至东厅门。现如今的菊花园曾经是由两条不同名称的街巷相连的,相对靠南的一段原来称为“参府巷”,北段才叫“菊花园”。
关于菊花园的来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清末时道路北口有寺院名叫“菊林寺”,寺院及其附近遍种菊花,每年的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时,都会有盛大的菊展会吸引四方游人,解放后,这两条小路也因此统一被称为“菊花园”沿用至今。菊花园的东侧原有一横巷称为张府巷,是陕西辛亥革命元老张凤翙的官邸所在,民国初年,张凤翙与其好友在寺庙的原址兴办了菊林小学,该小学1940年改名为菊林中学,解放后,菊林中学由西安市教育局接收,曾改名为西安市第二十一中学、西安市旅游职业中专。
柏树林:从东大街中段向南步入端履门街,过了与东木头市的交汇口再向南到文昌门,这一段路就是柏树林街。史传,明代正统年间(1436~1499),西安知府孙仁益扩建文庙,在其四周广植柏树,蔚然成林,此处便称为柏树林。自明清入民国以来,此处的柏树少了,但柏树林的名字一直流传下来。
柏树林西侧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最早的建筑是文庙,今其南墙上依然保留着明代扩建文庙时所镌刻的“文庙”两个大字。其建制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现收藏汉、魏、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志共2300余件;而柏树林东侧的卧龙寺,始建于隋代,初名“福应禅院”,后改为观音寺,宋代更名卧龙寺,为西安著名古刹,至今香火旺盛。彼时的达官贵胄、文人学士要到文庙祭孔观览,或到卧龙寺瞻拜,都要经过这里。
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文 邓小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