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在三秦】传播时代最强音

来源:陕西日报 2023-03-25 07:23

9f504d6a-c5a5-417a-9a8c-0ee5ee36987a.jpg.2

三月二十一日,游客在延安新闻纪念馆参观。

手工制作、薄厚不均的“马兰纸”到底有多粗糙?

靠人力运转的印刷机怎么做到24小时不停机?

大块头的印刷机器和广播设备又是怎么化整为零千里迢迢运到延安的?

3月20日,吕夏汀走进位于清凉山的延安新闻纪念馆,发生在这座“新闻山”上的红色新闻故事,让他连连称奇。

吕夏汀是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他的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延安宝塔山聚集,追寻理想与信仰的光芒。

如果说延安宝塔山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那么一河之隔的清凉山,就是向外界传播中国革命声音和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新闻圣地。

“延安时期的新闻宣传实践过程艰苦卓绝,其成果重大,影响深远,探索出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模式。”吕夏汀说,延安新闻纪念馆挖掘和利用延安的红色新闻资源,让游客体会清凉山新闻人为传递党的政策和主张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领会其中蕴含的延安精神。

清凉山曾经是新华社、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及中央印刷厂等众多新闻出版部门的所在地,也正是在这里,孕育了新中国的新闻事业。

“一张张报纸、一声声电讯号,在抗战烽火中,清凉山上的新闻人,就这样把党的声音传播到边区的角角落落。让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光辉前景,让全中国人民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更让世界聆听到来自东方战场的希望之音。”延安新闻纪念馆馆长刘金林说。

为了用活红色新闻资源,近年来,延安新闻纪念馆先后修复窑洞主体107孔,窑洞内饰陈设布展82孔,改造提升主题院落13座,全部打造为集教育培训、实践体验、主题活动、红色文创、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红色教育体验营地和红色文创基地。

“自2020年6月体验营地开放以来,这里累计开展体验式活动300余场次,前来考察、学习和交流的有2.3万余人次,入住旧址窑洞体验共4000多人次。”刘金林说,“为进一步让游客了解红色新闻史,我们计划在年内完成对延安新闻纪念馆展陈的全方位提升。”

延安新闻纪念馆外架设着一部摄像机,连接着延安市融媒体中心“我是延安”客户端,全国人民通过客户端,随时可以看到“巍巍宝塔山”和“滚滚延河水”。这个名为“云端揽圣”的慢直播栏目,目前已经吸引了超过7600万人次参与。

“全媒体时代,我们策划推出一系列接地气、聚人气、提士气的活动,不但让延安精神孕育诞生的故事清晰可感地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而且让延安精神的内涵鲜活昂扬地走进人们心里。”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侯忠义说。

近年来,延安市融媒体中心挖掘利用红色新闻资源,先后推出《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歌声里的延安岁月》《延安十三年·沿着先辈的足迹》等融媒体产品,形成强大的宣传效应,为延安精神的传承和红色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贡献了媒体力量。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