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成语故事 · 秦】完璧归赵

来源:陕西学习平台 2021-05-07 07:44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成语释义:

璧:宝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人物介绍: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之良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大臣,官至上卿。食采于蔺(今山西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蔺相如因在秦国机智周旋得以完璧归赵,后又因在渑[miǎn]池之会保护赵王安全,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引得廉颇不服。蔺相如为保将相和睦,始终回避忍让,大为感动的廉颇亲自上门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在位时间长达56年,在他数十年的统治下,期间任用包括魏冉、范雎、白起等名臣,治军备战,富国强兵,为其曾孙秦始皇奠定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

赵惠文王:亦称文王。赵武灵王次子,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世上稀有的楚国“和氏璧”。秦昭襄王也想得到这块璧。于是,他派使者告诉赵惠文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同廉颇等人商量,觉得把玉璧送给秦国,秦国可能不会以城池交换,如果不送,秦国可能来攻打。赵惠文王十分着急。这时有人举荐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秦国。于是,赵王同蔺相如交谈一番后,同意蔺相如带着玉璧出使秦国。

秦昭襄王在宫里接见蔺相如后接过玉璧,随后把玉璧传给他的文武大臣,爱妾和宫女们看。却无人提及给城的事。

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计谋,便对秦王说:“大王,璧上有点小毛病,我指给大王看看。”秦王信以为真,便把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了玉璧,对秦王说:“赵王得知秦王想要宝玉,便召集群臣商议,一致认为秦国是在施计,所以大家不愿把宝玉给秦国。当时,我以为普通百姓之间交往,还不会相互欺骗,何况堂堂大国呢?而且因为一块宝玉,惹得秦国不高兴,这是不应当的,我便说服了赵王派我把璧送来。赵王为此斋戒了五天,这样做无非是出于对秦王的尊重,表示对大国的敬意。今天,大王就在如此普通的小殿里接见我,态度傲慢。拿到宝玉以后,传给嫔妃看,这是成心要嘲笑捉弄我。如果大王逼迫我,我的脑袋将与这块宝玉一起在殿柱上撞个粉碎!"说着,蔺相如摆出一副要撞殿柱的架势。

秦王生怕碰碎了玉璧,连忙向他道歉。并假意吩咐人把地图拿来,指着地图说将这十五座城划给赵国。蔺相如不见兔子不撒鹰,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的宝物,赵王在我送璧之前,曾特意斋戒五天。现在,大王您也应该斋戒五天,再举行仪式,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秦王发现强夺不行,只好答应下来。蔺相如料定秦王会背约,所以叫随从连夜悄悄把璧送回赵国。

五天之后,秦王举行受璧仪式。蔺相如对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也怕上当受骗,所以,五天前我就叫人把璧送回赵国去了。不过,只要大王有诚意,可以派一使者到赵国去,先把城割给赵国。赵王不敢不送上和氏璧。"

秦王考虑后觉得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宝玉,反倒断绝了两国的交情。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好好招待他,送他回去。至此,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

成语感悟:

完璧归赵虽多指将某物完好归还给其主人,但当我们挖掘这个成语的背景故事时,蔺相如这个有胆识,有谋略的外交使节的形象便凸显出来。面对实力雄厚的秦国,蔺相如不辱使命,携和氏璧觐见秦昭襄王,以过人的智慧和外交辞令击破了昭襄王想以实力迫使赵国交出和氏璧的阴谋,最终将完好的和氏璧带回赵国。这个故事与《唐雎不辱使命》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战国后期弱国外交的典型事例。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