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延安故事】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的故事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2020-08-01 13:12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朱德与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们合影。

这张老照片,记录了中国文艺界20世纪的一件大事——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于中国文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会议的精神一直引导着中国文艺事业的前进。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是这张大合影背后的故事。

延安文艺座谈会从1942年5月2日开始,5月16日、23日总共开了三次会议。这张照片,就是5月23日第三次会议,也就是最后一次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在傍晚的时候拍摄的。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他是江苏沭阳人,生于1900年。他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摄影。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作为延安电影团的代表出席的。在会上,他就在琢磨怎样把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摄入镜头保存下来。但是会议现场屋小人多、光线昏暗、烟雾弥漫,很难拍出理想的照片。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了毛主席,提出了到室外拍张参会人员合影的建议,毛主席听后欣然同意了,当即决定散会后到室外拍照。毛主席亲自招呼大家到外面照相,他自己先坐了下来,大家很快围了上来站好坐定。毛主席对此次会议如此重视,对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如此亲切,使全体参会者激动不已。

这张照片,为什么是中间大,两边小,为什么好像中间突出,坐成了两条斜边呢?其实,当时大家坐的形状,是平行的一条线状。有人说,这是摄影师站在中间位置上不动,用一台能转动的摄影机,从一头到另一头拍下来,这样就成了这个样子。但是根据当时拍这张照片的摄影师吴印咸回忆,他拍摄这张照片时,还没有那么先进的照相机,而且不带广角,距离远了拍不清楚,近了没法把所有人收入镜头,他便站在正面,分别从左侧、中间、右侧分三段拍了三张,然后将三张底片拼接成一张底片,这才完整清晰地留下了毛泽东、朱德和延安文艺工作者欢聚一堂的珍贵照片。由于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用的都是过期胶片,洗印设备又极端简陋,底片又是由三张合成,因此照片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张合影照片经放大后依然能分辨出100多人的相貌特征,是很不容易的。

当时拍了好几张照片。就目前所知道的来说,至少有四张:一张是正面的,就是吴印咸拍摄的这张。另外还有一张是从左侧前方拍的,还有一张是从右侧前方拍的,另外,还有一张是正面近景,里面只看到毛泽东等十几个人,初看好像是正面大合影的局部截图,但是仔细看毛泽东的右手的位置,就跟大合影的位置不同;田方背后的人,大合影里是被田方遮挡了左半边脸的,而在那张局部照片里,却是遮挡了下半张脸的,所以可以确定是另外一张。其实,当时在现场拍照片的人,并不是只有吴印咸一个人,还有一个摄影师,名叫郑景康,也是从上海来的,他是个专业的摄影师,1929年就在上海从事专业摄影了。当时两个摄影师拍摄了好几张照片,但是并不会太多,因为摄影胶卷很少,容不得半点浪费。

当时合影的地方,没有坡,也没有台阶,更没有现在的合影阶梯,那么多参加合影的人,是怎样排出上下几层的呢?根据记载,对照现场照片可以知道,第一排是坐的矮凳或者马扎,第二排是高凳,第三排是站着,第四排是站在条凳上,所以明显比第三排高出一截。第五排和第六排是把条凳放在会场门口的台阶上,所以又高出了一截。这样,整个合影就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张照片上的人,是不是参加会议的全部人员呢?根据当时参加会议的萧军日记记载,前后三次会议,参加会议的人至少有150多人。但是目前能够找到确凿证据参加了会议的人有136人,其中文艺界人士有112人,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有20人,还有四个工作人员。可是,在这张照片上,却只有105个,或者106个人。为什么有两种说法呢?因为其中有一个人的背后,似乎还有一个人的头顶,但是看不清楚了,所以有人说105人,有人说106人。我觉得不排除106人的说法。那么,还有30多人哪儿去了呢?根据各种资料分析,当时可能有的人觉得大会发言完了,以为会议结束了,就走了。有的人可能临时有事走开了,据说,还有极少数人不喜欢拍照片,所以没参加。这样,参加合影的人,肯定比实际参加会议的人少一些。

历史已经远去,而这张照片,历经77多年的历史沧桑,今天来看,仍然是这样令人回味、感动和向往。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把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上面。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满满信心,他们的意气风发,他们对未来的憧憬,都写在他们的脸上,也在叩动着我们的心扉。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