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丨儿科医生邓亚楠:治愈患儿 内心也被纯真填满
来源:西部网 2024-01-09 09:30
图/王靖升 文/陈嘉欣 编辑 /李媛 贺桐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支气管镜诊疗区域的走廊尽头,一群焦急的家长来回踱步,隔着一扇厚厚的玻璃门望眼欲穿。不一会,邓亚楠带着一管标本打开检查室门。“张栩如(化名)家长在不在?”“在在在!“刚才检查发现孩子支气管远端的镜下分泌物粘稠,回去要给孩子多拍背,及时观察咳嗽的情况。”“孩子的病不严重吧?”“没什么大问题,等会麻药过了孩子可能会哭闹,是正常现象不用太担心。”家长长舒一口气,抱着孩子放心离开,邓亚楠则转身返回诊疗室,为下一个孩子检查治疗。
今年40岁的邓亚楠是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一名儿童呼吸科医生,除了门诊接诊外,住院查房、支气管镜检查、跨科会诊等都是固定的工作项目。2013年,邓亚楠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已经工作两年的浙江来到西安,开启“人生新挑战”。
“刚来西北妇幼的时候,儿科只有一个科室,在一层办公,我是呼吸方向的医生。后来分的科室多了,规模扩大到好几层,我还是一名儿童呼吸科的医生。”邓亚楠回忆,早年期间,医院还没有病房和先进的设备,更多的是资历更老的医生带着年轻医生学习实践,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靠问解决的。“那会更喜欢依赖带我的老师,很多情况自己不敢拿主意,怎么开药、怎么判断患者情况,不确定的就让老师帮我解决。”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邓亚楠逐渐可以独当一面,成为住院部的主治医师,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常规的坐诊,还要掌握一定的医疗器械操作技能,比如利用支气管镜为患者检查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而儿童支气管镜检查治疗术具有直观、安全、无创等优点,能够大大提高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
2017年开始,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开始引入儿童支气管镜治疗,邓亚楠为了尽早掌握操作手法,除了进修培训私下也抓紧练习。“儿童的气管很细,做支气管镜检查时一定要慎重,需要熟练的操作手法。”邓亚楠解释到,支气管镜要从鼻子进入,穿过喉咙,到达气管向支气管延伸。“整个过程中空管镜通过会厌软骨的时机很重要,否则难以插入;要尽量保持镜子处于气管中间部位,否则会造成刮壁引起出血。”邓亚楠说,自己无意刷到一个支气管镜操作的示范视频,里面把持镜姿势比作托着小提琴的手。“我一比划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就经常下了班在家里‘拉小提琴’。”
儿科医生常遇到小月龄的孩子在检查前因分离焦虑、恐惧等因素哭闹不止的情况,增加诊疗难度。邓亚楠说,“经常会给两三岁的患儿做检查,最小的甚至有出生几个月的新生儿。”遇到这种情况,操作手术的医生和辅助的护士需要格外谨慎,既要保证支气管镜不伤到幼儿脆弱的气管,又要时刻注意生命体征等指标,避免出现意外。
邓亚楠笑称,“相比别的科室医生,儿科医生多了一个哄娃的步骤,不过我们大部分都是当父母的,哄娃也不难。“为了安抚小患者的情绪,许多儿科医生都有一招共同“杀手锏”——专门下载好的动画片,来分散孩子过度紧张的注意力。”手术前,邓亚楠还会摸摸孩子的脸,开几句玩笑,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
完成一台儿童支气管镜手术通常需要10至40分钟不等,在这个过程中,邓亚楠需要全程站立操作,左手呈“L”型握镜并操纵摇杆,右手手指捏着直径2.8毫米的镜身,双眼紧盯显示屏,关注患儿气管内情况。“来,给盐水。”“这里冲洗。”“这块痰液夹一下。”简单几个字,邓亚楠就能快速判断治疗手段并清晰表达要求,和护士形成高度默契的配合。这样的手术,忙的时候,邓亚楠一天可以做20台。
“支气管镜手术是个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要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方方面面的检查治疗,减轻患儿的不适。”与邓亚楠共事七年的儿内科病区支气管镜护士李晓菲说,在她眼里,邓亚楠的工作态度令其印象深刻。“楠姐比别人更加细心、稳重,感觉她的性格天生就适合和孩子打交道。”
事实上,选择成为一名儿科医生,邓亚楠早有打算。父亲医生的身份让邓亚楠儿时就常效仿,大学后,她如愿以偿选择了临床医学。在研究生开始分专业方向时,邓亚楠根据自己的性格做了决定。“我觉得自己是个感性的人,孩子单纯可爱,能和小朋友相处的工作应该会比较快乐。”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医生总是不苟言笑,没有过多的情绪,邓亚楠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当在PICU(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为患儿治疗或看到家长焦急无奈的神情,邓亚楠总是忍不住落泪。不过对此,她却不认为这是件坏事。“理性的一面能冷静处理问题,感性的一面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这算是我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一次查房中,邓亚楠发现患儿的母亲因为担心孩子有些哽咽,自己也忍不住红了眼眶。“我很理解当妈的心情,但是还是拍了拍那位母亲的肩膀告诉她现在要冷静一点,不要把焦虑的情绪带给孩子。”
谈及儿科工作的不同,邓亚楠认为建立与家长孩子间的信任是最重要的。“孩子不会准确的表述自己的不适,甚至看到‘白大褂’就开始害怕,很多时候都是哇哇大哭,家长也没办法感知,只能干着急。”儿科里此起彼伏的哭闹声难免令人不悦,可这样的环境对儿科医生来说反而成为令人安心的背景音,“不哭我们还担心呢!有时候这是孩子身体并无大恙的信号。”另外,儿科医生最大的特点是与患者间接的交流方式,要让信息在医生、患儿、家属间自己准确传递并不容易。“也常遇到患儿家长不理解的情况,需要内心自己调节。”
邓亚楠回忆,“有一次我在坐诊,那天的患者特别多,一位家长因为等候时间太长在诊室门口大声质疑,觉得给他的孩子看晚了。那会我已经忙的连续几个小时没喝水,一瞬间感到有些沮丧。”很多医生打趣地称儿科是最累的科室之一,儿科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时段,夜间门诊量激增,儿科医生常被调动临时支援门诊。“不过想到家长上了一天班这么晚还要操心孩子,我完全能体会父母的不易,就释怀了。”
不过,对邓亚楠来说,这份工作更多带来的是惊喜。“小朋友的病大多是急症,来得快,好得也快。很多孩子都是哭着来看病,笑着离开医院。"邓亚楠说,曾经有一个小患者住院20天,出院后专门为儿科的医生们写了一封感谢信,上面提到了每个人的名字和相处的细节。“我感到很惊讶,没想到小朋友会清楚地记得每个给她看过病的叔叔阿姨,记得谁鼓励她打针要勇敢,记得谁抱着她去检查,这可能就是儿科医生最开心的时刻之一。”
从2011年成为医生开始,儿科医疗行业的变化令邓亚楠颇有感触。“以前很多较为严重的疾病也只能靠输液,这些年技术的更替进步为儿童带来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很大程度减轻了患儿的病痛,作为一线的医生这是最感到欣慰的。”随着儿科医疗服务不断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和国家对儿科医疗服务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家长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以前孩子生病了大多数家长希望见效快,这几年明显感到家长更理智,为孩子追求更健康的治疗方式,和医生之间的沟通也更顺畅了。”邓亚楠说。
“在医院里,没有一个医生不是步履匆匆的。”随着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数量不断提升,以最常见的小儿哮喘为例,据有关数据统计近30年来我国儿童哮喘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儿童(0-14岁)哮喘患病率以每10年增加50%以上的幅度上升,医院接诊压力也大幅增加。“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会尽量多的照顾每位病患,在医院里很难见到走路慢的医护人员。”早上七点半到达医院后,查房、做支气管镜、送检查报告……邓亚楠的日程被安排的满满当当,一天中可以稍作休息的午饭时间,她也习惯性地查阅病历,试图让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价值。
为了跟上行业进步的要求,提升职业素养,医生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相关知识。“右支气管较短而粗,与气管纵轴的延长线约成20°至30°角;左支气管较细而长,与气管纵轴成40°至45°角……”人的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枝像一棵枝干繁茂的大树,树上每片“叶子”的位置邓亚楠都牢记于心,信手拈来。“记图谱、背定义是医学人的基本素养,就像认路一样,闭着眼睛也能找到方向。”
虽然业务能力出众,可孩子的眼里邓亚楠却是个不太合格的妈妈。“有一次老师让孩子给自己的妈妈打分,我可自信了,觉得怎么着能得个90分,结果最后只得了85分。”邓亚楠留下了愧疚的眼泪。由于工作性质特殊,邓亚楠常常几个小时不看手机,结束支气管镜后还要查房、会诊、门诊,很少回复孩子的消息。
今年10月份开始,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医院人满为患,连续两个多月邓亚楠都忙到半夜。“回到家孩子已经睡了,只有早上能匆匆见一面叮嘱两句,再能说上话就是第二天早上了。”工作之余,邓亚楠把一切空闲时间都用来陪伴家人。除了和孩子一起阅读、运动,邓亚楠还常给远在外地的父母打个视频,像小孩子一样聊聊生活里的趣事。
从依赖导师的医学毕业生,到成长为独挡一面的主治医生,在邓亚楠眼里,自己的阅历不断成长,可对小孩的情感始终不变。“从小我爸妈就知道我是个感性的人,经常能被感动的人和事共情,工作这么久我也很庆幸,在治疗患儿的同时,他们的纯真也填满了我的内心。”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