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相遇——朱鹮保护四十年(一):四十年前相遇 四十年间相守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1-05-19 18:49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况元媛 李阳 杜晓文 张峰)1981年5月,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了中国仅存的7只朱鹮,这也是当时世界上野外仅存的朱鹮。40年来,在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全球朱鹮种群从7只发展到7000多只,分布地域也不断扩大,不仅成功飞越秦岭,也从陕西扩散到了国内其它省份和日本、韩国等国家。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绝美相遇—朱鹮保护四十年》系列报道,为您讲述四十年间保护朱鹮的故事。今天请看来自朱鹮发现地洋县的报道:《四十年前相遇 四十年间相守》。
这里是汉中洋县的姚家沟,因为这个地方在大山里面,我们现在从这里到当年发现朱鹮的这个地方需要徒步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可以看到这个地方环境是非常的好,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前面有一棵非常高大粗壮的大青冈树,当年就是在这里发现了全球仅剩的七只野生朱鹮。
朱鹮发现人、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我搞了十几年,从野外就没见到过朱鹮,等它到了头顶,它翅膀下颜色红颜色出来,诶呀,朱鹮没错了,当时心情很激动。”
1981年5月,当刘荫增与美丽的朱鹮在洋县姚家沟终于相遇时,他所带领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考察队已经在全国苦苦追寻了3年,跨越14个省区,行程5万多公里。
朱鹮发现人 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为什么确定这7只,怎么确定的啊?每人一块电子表,我们5个人就分散开了,这个时间我这看到一只或者两只记录上,而且他们成体和幼体等晚上回来记录大家碰。同一时间不可能这一只,你那看到,我这也看到,那这样统计了就这七只。
野外只找到7只朱鹮,可它们的习性是什么?没人知道,如何保护?最终,路宝忠等4名年轻人被派到姚家沟开展就地保护,严防死守。
原陕西汉中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路宝忠:“这七只朱鹮不能离开我们的视线,就是白天晚上都在山沟里面坚守。”
这一守就是40年过去了,朱鹮的种群不断扩大,但曾经朱鹮最后的栖息地姚家沟却很少能再看到朱鹮。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外保护科副科长李昌明:“后来随着政策的变化、交通的限制,这里七户人陆陆续续搬下去了,他们搬走以后,这里水田就荒芜了,朱鹮没吃的了,它也待不住了,所以就随着人到低海拔去活动了。”
在洋县朱鹮人工繁育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把用面包虫和泥鳅做成的混合食物喂给朱鹮宝宝。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朱鹮人工饲养和人工孵化以来,经过不断摸索,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各项技术。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工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刘义:“攻克了人工孵化的温度、湿度、幼鸟育雏时候的饲料配方,我们孵化成功率也在逐年提高,截止目前我们这个技术已经传承到我们国家7个地方,国外就包括日本和韩国。”
目前,他们已累计人工繁育朱鹮700多只,孵化成功率保持在85%以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朱鹮种源地。如今,这里的朱鹮人工繁育比例已经大大下降,今年人工繁育小朱鹮只有11只。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工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刘义:“现在人工孵化、育雏是抢救性的,人工饲养朱鹮尽量让它们自然繁育。”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工繁育中心副局长牛克胜:“朱鹮保护40年以洋县为中心,逐渐向陕西汉中、安康 、宝鸡三市,十几个县扩散,朱鹮逐渐是从高海拔逐渐向低海拔集群化发展,野外种群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
在距离朱鹮繁育中心不远的一片山坡上,当地果农刘小刚正忙着自家的黄金梨套袋,以此防止病虫害。为了保护朱鹮的“饮食”安全,从1981年发现朱鹮开始,当地政府就要求当地农户在朱鹮的活动觅食区域,禁止使用化肥、农药。虽然政府也对农户进行了相应补偿,但最初并不能弥补大家的损失。
汉中洋县洋州镇草坝村 刘小刚:“那这不打农药咋办啊?咱们就从梨园管理上下功夫,把梨果套起来,结果把梨的质量给抓好了,在市场上卖,价格也卖高了。”
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洋县大力推行有机种植,老刘这才从中逐渐尝到了甜头。
汉中洋县洋州镇草坝村刘小刚:“北京顾客也尝了,她说‘这不愧是朱鹮挑选的有机梨果基地,你看看你们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你们自然能长出很好的梨果。’”
目前,洋县全县的有机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有机菜籽油、有机红米黑米、有机茶叶、有机水稻等产业初具规模。2020年全县有机产业产值达到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