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

【阿里:我们的故事(五)】阿里地区农牧民四代房的变迁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9-05 19:01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周杰 陶柯宇)易地扶贫搬迁是西藏贫困农牧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有效措施,十三五期间我省援藏干部从改善当地群众居住条件入手,建成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101户7786人搬迁入住,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

尼玛次仁是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鲁玛村的村民,放牧为生的他八月初迎来了又一次搬家——搬进了藏汉结合的两层独家独院现代房。

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鲁玛村村民尼玛次仁:“以前住的帐篷里面,帐篷完了之后然后去住了自己的土坯房,然后就后来就有那个国家的政策,之后就盖起了一个安居房,安居房完了之后,现在盖起这个楼房。”

尼玛次仁说,1984年之前他住的是用石头垒起的“第一代”简易房,1990年成立行政村时修建了“第二代”土木结构房屋,2006年修建了“第三代”安居房,今年他又搬进了更现代化的“第四代”新居。

尼玛次仁:“现在我不光是放牧,现在我这边作为一个村的会计,我也掌握了一个技术,以后对工作和生活就一定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和更大的希望。以前收入的话只有3000多块钱,然后现在已经达到了16000多块钱,这分不开陕西对我们的一个阿里援藏和对我们的一个帮助。”

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鲁玛村第一书记格桑多杰:“有了陕西的援藏之后,我们这个整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也加大了,老百姓住的房子也好起来了,然后路边的绿化也整体提高了。”

而噶尔县门士乡索多村村民仓觉去年就搬进了我省投资三千万元为他们村建成的民居,现在的她还是村里茶馆合作社的一名负责人。

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索多村合作社茶馆负责人仓觉:“以前是我们住在牧区,仅靠这个牧业收入。有时候下大雪,来灾情的时候收入非常的低。搬到这边,我负责带动村民三个人在这边就业,现在一年收入,光工资2万多。给我分红,还有牧业收入加起来的话年收入能达到八至九万多。现在过得非常踏实,也非常的感觉幸福。”

在小康村建设中,我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整合多项资金,通过抓“户型、配套、产业、就业、公共服务”五个关键点,统筹规划新村布局、民居设计、配套设计、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让当地农牧民告别原来的土坯房,告别1年3次的转场,住上水、电、路、讯、网、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的二层小楼。与此同时,我省第九批援藏干部还想办法让农牧民们能够吃上平价蔬菜,在门士乡索多村,记者看到村里蔬菜大棚里的小白菜、黄瓜已经出苗、开花,长势喜人。

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区噶尔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尚小刚:“进一步完善和弥补咱们搬迁之后农牧民的这个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充分、不完善的问题。通过这个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丰富咱们边境农牧民的餐桌,解决群众菜篮子的问题,真正实现咱们边境农牧民成为咱们神圣国土的守卫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让藏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是我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努力的方向,如今,在阿里地区随处可见的排列整齐的温室大棚、错落有致的搬迁新居、幸福洋溢的朴实笑脸,见证着阿里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