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

【阿里:我们的故事(二)】西藏阿里:配置产业“金钥匙” 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8-31 19:19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周杰 陶柯宇 张佳伟)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300米,如何让当地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我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努力通过配置产业“金钥匙”,走出了一条“市场+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四位一体的的小康路。

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孔雀河畔的西德村,原来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我省在“十三五”期间投资七百多万元给当地建了一个专门做饼干的工厂,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让村里摘了贫困村的帽子。可是最近因为产品单一,生产收入开始下滑,作为我省第九批援藏队员想尽办法让厂里增加生产品种,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大家把新产品瞄准到了面包生产,可是问题来了。

工作人员:“这里可能就是高原的反应,面包发不起来,它有点死板,可能跟这里的气候有关系。”

吕智勇:“就是发不起来,上一次是烤糊了是吧?”

工作人员:“对,上一次是烤糊了烤生了,做不好。”

因为海拔高,面包做出来就像石块一样硬,放在平原,这样的问题其实很好解决,但是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上就是一件难事,上个月第九批援藏队员从四川成都请了一名专门从事烘焙的师傅到厂里的当技术顾问。经过努力,终于解决了面包问题。

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阿里地区普兰县委常委、副县长吕智勇:“我们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普兰的援藏项目做了一个专门的规划,就是建设了我们这个西德村糌粑加工厂和饼干加工厂,就是依托西德的这个糌粑产业,我们做了产业链的再延伸。我是从渭南过来的援藏干部,我将依托我的优势对接我们渭南潼关的企业,把陕西的肉夹馍——潼关肉夹馍再引进来,为老百姓增收再增加一个渠道。”

在阿里地区噶尔县的康乐新区服装地毯加工厂,28岁的藏族小伙旦巴曲珠已经从放牧娃转变成了车间主任,他说,自己原来没有技术,正是因为陕西的援藏干部2017年把他送到了离家四千多公里外的延安吴起县学习地毯加工手艺,现在不仅分到了150平方米的房子,而且一个月还有三千多块钱的收入。

阿里地区噶尔县康乐新区服装地毯加工厂车间主任旦巴曲珠:“陕西的援藏干部让我去陕西培训了,回来以后我也学到了技能,现在可以靠我自己的双手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周围的人看到旦巴曲珠生活的变化,也要求学技术当一名工人,目前康乐新居服装、地毯加工厂已安排就业贫困群众147人次,销售收入今年已经达到453万元。

阿里地区噶尔县康乐新区居委会干部西热群培:“陕西不仅投资建了康乐新居,而且让老百姓学会技能,生活跟思想现在都有很大的改变,也有固定的收入、稳定的就业。”

如今的西藏阿里地区,各级各类的集体经济组织像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正是通过这种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让阿里地区刚刚脱贫的群众有了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我省援藏干部也结合阿里地区实际和发展需要,将扶贫项目由原来的“输血式”逐步向产业培育、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造血式”帮扶转变。目前已协调援藏扶贫项目、资金和物资四大类22项,涉及资金6500万元。“市场+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在当地正在悄然兴起。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