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师到年入百万的“芦荟女王” 她的逆袭藏着乡村振兴的答案
来源:西安市就业服务中心 2025-05-16 14:34
姜瑞娟,女,汉族,1979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河街道围棋寨村人,鄠邑区培优工程四期学员,西安职工大学学员,曾获得“2018年鄠邑好青年”荣誉称号,2021年3月,获得鄠邑区“最美女性”荣誉称号。
弃教从农,开启“田园梦”
深夜的鄠邑区甘河街道围棋寨村,姜瑞娟打着手电筒走进芦荟大棚。指尖拂过肥厚的叶片,她忽然想起13年前的那个春天——彼时她还是幼儿园老师,区里“培优工程”的氛围感染,唤醒了从小热爱花花草草的内心,每天下班后蹲在自家后院的小温室里摆弄花草,泥土虽然沾满裙角,眼里却闪着光。
2012年,33岁的姜瑞娟做了一件让全家炸锅的事:辞去稳定的幼师工作,在甘河街道开了家小花店。亲戚们都说她“瞎折腾”,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埋在心底的“田园梦”早已生根发芽。
依托于“培优工程”的学习,白天跟着农技专家学育苗,晚上啃着蔬菜种植教材入睡。2017年,她顶着亲友“一个女人家,种什么地?”的质疑声,流转了村里50多亩土地,加上自家的承包地,搞起了大棚蔬菜的种植,一脚踏进职业农民的行列。
建大棚的第一天,钢架在寒风中吱呀作响。寒冬黎明,她裹着厚厚的棉袄蹲在地里研究土壤墒情;盛夏正午,她钻进闷热的棚内观察虫害,汗水浸透了衣衫也浑然不知。
从蔬菜品种筛选到育苗防病,再到有机肥配比,这个曾经的“农业小白”硬是靠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在短短的半年后,就摇身一变,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土专家”。
芦荟创业之路的困境与转机
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比较全球植物水果所含的营养价值和有效成分,结果芦荟名列第一,并被冠以“21世纪最佳保健食品之一”的称号。
一直关注多肉的她早就看准了芦荟,经过多方考察,2018年春,她瞒着家里人从网上订购一万多株芦荟苗准备试点。当货车驶入村口时,围观的老人们直摇头:“这带刺的玩意儿能卖钱?”
质疑声很快被市场击碎。随着“鲜叶灌肤”在美容院走红,她的芦荟供不应求,25斤重的库拉索芦荟成了鄠邑区十多家美容院的“抢手货”同时她的种植基地也一跃成为鄠邑区最大的芦荟种植基地。
2020年,她成立了“西安市鄠邑区荟丰园艺家庭农场”,88亩土地铺满翠绿的芦荟和多肉植物。一切仿佛都朝着预定的方向稳步前进,像是安排好了完美的剧本,但命运的转折总在意外处降临,创业也从来不是童话,规模的扩张导致姜瑞娟的资金链紧绷,在得知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时,姜瑞娟就来到鄠邑区创业贷款担保中心进行咨询,在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下,很快提交了贷款申请资料,9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着实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洪灾受挫,逐梦不休
2021年9月27日,暴雨如注。姜瑞娟冲进大棚时,洪水已漫过胸口。2米深的水浪裹挟着4万多盆多肉翻滚,价值200万元的芦荟在浑浊中沉浮。她跪在泥浆里徒手扒开排水口,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泪。那一夜,这个总笑着说“土地不欺勤快人”的女人,第一次对“农业是靠天吃饭”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
一夜之间1万多棵芦荟、4万多盆多肉植物损失殆尽,姜瑞娟的经济损失达200万元,她的积蓄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而且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所有人都以为她就此作罢,但她却说:“当你跌到谷底的时候,你每走的一步路都是上坡路。”
接下来的半年里,她带着工人清淤、补种,新大棚的钢架在冬日暖阳下泛着银光。如今走进她的农场,会看见许多曾经质疑她的村民,现在抢着来学盆栽技术。
政府帮扶“贷”来新希望
2023年,鄠邑区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又为姜瑞娟办理发放了创业担保贷款10万元,助力其走出阴霾、创业致富。姜瑞娟的账本上跳动着新数字:年收益突破50万元,带动30多位乡亲就业,年均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近15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乡村振兴得靠大伙把地种‘活’。”说这话时,她正把新培育的芦荟苗分给邻居,叶片上的露珠映着朝阳,像极了她初创业时眼里的光。在姜瑞娟身上发生的这一切,仿佛就是现实版《山海情》,她知道,土地从不会辜负汗水,就像13年前那个在幼儿园里教唱《种太阳》的姑娘,如今真的让梦想照进了家乡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