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波:“扮猪吃老虎”与“满足需求”
来源:西安欧亚学院 2025-10-11 14:55
9月26日,我参加了在兰州大学举办的第四届大学转型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我是大会主论坛的第六位,也是最后一位演讲者。这时候,时间已经过了12点。
我拿起话筒说:“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但这不能怪举办者,这是民办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地位的真实写照。主要在于,前面的一流大学的领导们把宝贵的时间资源给占了,还多占了。”
这番话引来全场的会心笑声,也让我顺势切入了一个思考已久的话题:“在教育领域,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并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办学关键要懂“客户”要什么
据浙江外国语学院宣勇教授的研究,在我国高校的战略规划中,把“建设一流大学”作为定位的高校有800多所,当然对“一流”的定义是有所区别的,比如“西部一流大学”等等。这样的定位有其合理性,彰显了学校的志存高远,但问题在于,大家过于关注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排名地位,聚焦于与同行的竞争和比较,反而忘了大学存在的根本意义——做好自己的外部贡献,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提出“五问”来帮助我们洞察需求: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顾客是谁?我们的顾客重视什么?我们的成果是什么?我们的计划是什么?将这五个问题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意味着大学需要完成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大学”转向“社会、企业、学生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大学”。
西安欧亚学院
基于这样的认识,西安欧亚学院提出了“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认为,办学本质上是为了满足学生和雇主需求,为他们创造价值的过程,而不是一场与同行的排名竞赛。
为了真正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访谈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最看重的并非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是综合素养。这一发现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我在《大学师生真的相信生涯规划吗?》这篇文章中专门解读了“欧亚三角形”育人框架——它以人文为“眼”,洞察需求;以工程为“手”,实现创造;以商业为“足”,行走市场。三者协同,培养的是身心完整、均衡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学生选学校,心里都有“四个需求”
仔细观察与思考,我们会发现,学生和家长选择大学时,其实心里都在权衡四个层次的需求:首要需求是能否带来声誉,就像买一件奢侈品,证明品位、值得炫耀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能否带来效能,学生希望通过大学教育获得好的工作与未来,实现教育投资的回报;第三是发展需求——学生期待在大学里身心愉悦地发展,建立新的社交圈子,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后一个需求是“可负担”,只有学生既愿意又能够支付的教育,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消费。
摸清这些需求后,民办大学首先要重视的是提升我们的品牌与影响力,改变人们对于民办大学的固有品牌定位与印象。其实,陕西省重点建设的五大民办高校,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与积累,在办学经济实力、校园环境、图书实验条件,包括师资力量等综合实力方面已经超越了大部分省属公办非重点大学。但是,在招生报考方面,外界还依然用公办与民办的差异来看待我们。五大民办高校的实际价值还没有得到合理显现。
所以,我今年继个人公众号后再开通视频号,传播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实力。我的第一条视频全网累计达到50万点击量。
好老师要有个“工具包”
有人认为,了解客户需求很简单。实际上,需求研究和洞察是极其复杂的工作。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需求,只是自己的想象——就像有些老师凭感觉和网上查资料,就能写出一份漂亮的人才培养方案。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有个精妙比喻: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手里只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而真正的高手,手里拿着的是一个工具包。这就是他倡导的“多元思维模型”——要用多学科知识来理解复杂世界。
在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乌卡时代,没有人能凭直觉准确预测未来。只有各个专业的教师和院系负责人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对本领域的深刻理解,才能对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保持敏锐地洞察。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打破专业壁垒,建立多元的知识结构。
欧亚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国际工作坊
在管理上,我们将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翻转过来,构建了一个“战略管理倒三角”:学校层面为分院提供战略指引和专业支持,分院则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直接面向师生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主要负责战略顶层设计、品牌建设、基础服务等,而分院则在学术发展、就业工作、声誉扩大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我们必须让最接近客户的人有足够的权力和资源来响应客户需求。
“扮猪吃老虎”
演讲结束后,论坛主持人、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下来对我说,今天你的演讲很精彩,以后可以少些引用,少些对民办教育的不自信,多些对民办高校基于自身探索的自我褒扬,不要总是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弱势形象。
别教授认为我可以再自信一些,其实我做校长30多年了,所以实话讲,没有什么不自信。我只是“扮猪吃老虎”,这样比较有戏剧性,听众听了不疲惫,比较好玩。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这个非传统的大学转型论坛连续四年都备受好评?据我所知,会议的发起人林建华教授、邬大光教授,在邀请演讲嘉宾方面非常慎重,始终以听众为导向,想着听众是什么类型,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以往谁的演讲更受听众欢迎。而我以前参加大部分这类学术会议,只考虑请有自己领域名气的嘉宾,满足各方面的面子,唯独忘了听众想要什么,结果会议没开完,人就走了一半。
国际会议要好很多,我记着有一次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参加一场教育论坛,举办者竟然邀请了西班牙著名职业足球主教练、前阿根廷国家队队长来讲团队合作。这次论坛受到听众的热烈喜爱和广泛好评。
言归正传,会议安排我最后一个演讲,实话讲这是中国教育秩序的正常现象,我也坦然接受。关键在于我自己更关注听众的需求,精心设计和准备演讲的内容与过程,做一场精彩的演讲,把排名最后当作压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