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觉得“心累” 离抑郁症有多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02-15 08:25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病了,感觉心好累好累”“每天都很累,却不明白自己在累什么”“心好累,好想逃离这一切”……记者在几款常用的社交软件上,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帖子。记者采访了多名年轻人后发现,这种“心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无力感。学业负担、情感困扰、家庭问题等多重压力交织在一起,让不少年轻人感到迷茫和无助。

“心累”背后是多重压力

熊楠是一名正在准备转专业考试的大一学生,她想转入的专业是学校里最“卷”的专业。如果这次失败,等到大二再参加考试转专业的难度将会更大。熊楠感到“心累”,她说:“每天学习到很晚,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心里特别焦虑。”

同样感到“心累”的还有王言佳。2024年年初,刚上大学没什么恋爱经验的王言佳开启了一段异地恋,虽然双方距离不算很远,但她不断被“我们到底合适吗”的疑问困扰着。“我老是想黏着他,但有时候他挺忙的,有点照顾不到我,我就会难受、内耗,纠结我们是不是不合适。”王言佳说。

李多成的“心累”则源于家庭变故。父母选择分开生活后,李多成还要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家庭变化加上升学压力,成了压在他心上的一块大石头。李多成说:“那段时间,我经常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做,感觉整个人都被压垮了。”

“心累”这个词,是许多年轻人表达心理状态的高频词。不少年轻人在面对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升学压力、家庭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抑郁症。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王育梅。

一直“心累”,是否患了抑郁症

王育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年轻人常说的感到“心累”,往往可能是陷入了抑郁状态。她解释道,抑郁状态是暂时性的情绪不佳,一般是因为生活压力或挫折引发,可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得到改善。而抑郁症则是一种精神疾病,其特征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常伴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还会影响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

那么,抑郁状态和抑郁症的诱因又有何异同?王育梅进一步分析,这两者的诱因虽然相似,但程度有着很大的区别,两者都会因为一些消极的刺激源而产生。相较于抑郁状态,抑郁症诱因一般为较大的生活刺激,以及长期对心理造成影响的刺激源,并且还与家族遗传、神经递质异常等生物学因素有关。

王育梅在临床工作中接诊过不少青少年,她告诉记者,青少年因大脑处在发育中,心理波动较大,更容易受生活事件影响,诱发抑郁。

王育梅说,刺激源的大小不仅由外部客观环境决定,还与个人应对能力、心理弹性、家庭支持等内部因素有关,因此,提升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和改善心态,是减少“心累”的重要方法。

王育梅特别提醒,感受到“心累”并不代表自己就会得抑郁症,但对于可能陷入的抑郁状态,年轻人也要积极应对,避免负向情绪持续积累。长期的抑郁状态会消耗人体内5-羟色胺(正常的5-羟色胺水平有助于维持情绪的平稳,异常的水平则与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相关——记者注)等神经递质,当这些神经递质水平过低时,就有可能引发抑郁症。因此,及时调节情绪、寻求帮助至关重要。

“心累”应及时愈心

那么面对“心累”,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如何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避免抑郁状态进一步发展?

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熊楠度过了“心累”的阶段。她告诉记者,高中时期,她曾因为升学压力陷入过短暂的抑郁状态,班主任发现她情绪低落,帮她预约了学校的心理咨询。通过几次心理咨询,熊楠逐渐找到了解决困惑的正确方法。

“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慢慢明白了该怎么调节情绪。有事憋在心里会越来越难受,我自己感觉多和人聊聊天,心情就会好很多。”

像熊楠这样通过心理咨询走出“心累”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心理教师相麟告诉记者,她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因人际关系问题而陷入抑郁状态的同学占比最多。她提到一个男生的案例,该男生因与父母关系不佳、缺乏朋友以及与女友分手而陷入抑郁状态。相麟说,第一次见到男孩时,他很沉默,明显表现出多疑和安全感缺乏。通过与男孩沟通,相麟发现他的抑郁状态源于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经过几次心理咨询,男孩逐渐放松,开始主动倾诉,意识到自己并非无法放下感情,而是缺少陪伴。

王育梅表示,大部分抑郁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心理咨询得到有效缓解,但也有少部分情况比较严重的,需要及时就医。李多成告诉记者,在他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会在床上躺一天。妈妈带他去当地一所综合类医院的心理科,医生为其做了全面检查,开了一些药,李多成说,吃药确实使他的状态改善了很多,高考后他也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断了药,现在的他喜欢通过运动的方式来放松。

“心累”不是矫情

王言佳在选择去做心理咨询前,内心斗争了很久:“因为谈恋爱不顺,就去看心理咨询师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这样的病耻感其实并不少见。

对于青少年来说,王育梅指出,“病耻感”不仅出现在前来就诊的孩子们身上,更多时候会出现在陪同孩子来看病的家长身上。有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觉得孩子看心理医生是一种矫情的表现,甚至觉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王育梅强调,在应对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社会层面,应当通过科普提升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消除病耻感;学校也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青少年要学会接纳情绪,认识到其中也蕴含着改变的能量,分析自己情绪的来源,进而对自己的认知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作出调整。

(为保护隐私,应采访对象要求,熊楠、王言佳和李多成为化名)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