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洋县:朱鹮之乡生态惹人醉
来源:洋县县委宣传部 2025-04-09 12:31
在朱鹮之原、有机洋县,水如玉,山如黛,天空湛蓝如洗。无论走到哪里,步步是景,处处含韵,秀美青山,如画田园,别致村舍,一派绿意盎然的绚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和谐之美,山清水秀的美景背后,凝聚着这里生态环境保护日益改善。
1981年,朱鹮在洋县被发现,40多年来,历经“发现 抢救 繁衍 壮大”,目前朱鹮种群数量已经突破1万只,受危等级由“极危 ”降为“ 濒危”,朱鹮从“发现 保护 繁衍 壮大”,创造了从孤羽七只到万鸟竞翔的生态奇迹,谱写了陕西生态文明史上拯救濒危物种的新成绩,也彰显了该县生态文明治理成效。
近年来,洋县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定位不动摇,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牢生态底线,留住了“绿水青山”,逐渐积累起来的绿色动能筑起了“金山银山”。
“我17岁就跟父亲在汉江河上摆渡,过去,采砂石、乱捕乱扔乱倒等行为时有发生,河水浑浊。这些年,上面倡导环境保护,这些现象不见了,河水清了,也能看到鱼了,朱鹮有时还飞到船上。” 龙亭镇杨家湾闫岭汉江渡口33岁的船夫王瑞说。
洋县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和“引汉济渭”工程取水点,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和朱鹮、长青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优良,该县围绕土地、山林、旅游、水能和文化等资源,不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行林(山)长制、河湖长制,扎实开展秦巴“五乱”河湖“四乱”问题排查整治,去年完成营造林3.4万亩、义务植树12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71.59%。完成水土保持53万亩,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重点涉气污染源排查整治成效明显,去年共获得优良天数352天,空气优良率达96.2%,PM2.5平均浓度25微克/每立方米。
近年来,洋县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定位不动摇,积极打造朱鹮品牌、发展有机产业,着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生态引领绿色蝶变轨迹。
日益发展壮大的有机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县发展以黑米为代表的有机产品15大类113种18.23万亩,有机基地面积居全省第一,建成有全国最大的有机厚朴基地和有机牡丹基地。先后认证洋县黑米、洋县红米、槐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7个,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被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评价前10名园区”。
“虽然我已经来洋县好多次了,但每次来都会有不同感受。这里生态条件好,简直就是天然氧吧,在这里度假休闲心情舒畅,身心放松。”4月6日,来洋县观赏油菜花的西安游客刘女士高兴地说。
从绿水青山“蓝图规划”到金山银山“现实画卷”,洋县创新实践“两山”理论,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洋县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积极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将文旅产业与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相结合,旅游模式由单纯的景点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先后精心打造了长青华阳、朱鹮梨园、蔡伦墓祠、金沙湖4大景区和洋华路旅游专线、北部环线等乡村观光风景线,全面推进乡村旅游连点成线。青山观、蔡伦墓祠、纸博物馆、智果寺藏经楼、万亩梨园等景点内涵不断增加。建成草坝村、柳山湖、中营村等美丽乡村旅游精品村,旅游强村富民日渐凸显。朱鹮生态旅游度假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去年累计接待游客638.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25亿元。
如今,一幅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美丽画卷在洋县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徐徐展开,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优美的生态环境带来的舒适与安逸。(通讯员 张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