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农家小院 升腾着烟火 飞扬着雅趣
2025-11-27 08:35

在韩淑凤的乡村民间文艺小院里,参加培训的村民展示剪纸作品。 宜君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1月18日,铜川市宜君县乡村民间文艺小院内,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农民画、剪纸与屋檐下挂着的玉米、辣椒交相辉映,鲜活、灵动。工作室里,小院“主理人”韩淑凤与邻居、游客剪着窗花,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
韩淑凤乍看有些腼腆,但谈到创作,聊到心爱的乡村文艺小院,那团热情的“火焰”就迸发了。
这是文艺的力量。
2022年以来,铜川挖掘动员本土乡贤人才,以其自有空间为阵地,探索建立40座乡村文艺小院,由农民担任“主理人”,把院落变舞台,实现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激发乡村文化潜力,涵养乡村文明根脉。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支持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文体活动,突出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
在铜川,一座座乡村文艺小院似照进农民精神世界的光,形成星火燎原、美美与共的生动气象。
以文铸魂,文艺赋美乡村
——“咱农民搞文艺,图的就是个乐呵,有个精神奔头!”
11月10日,在耀州区天宝路街道崔兴村,村民拎着小凳子去看一场快板演出。令人惊讶的是,舞台不在村委会里,不在广场上,而是在村民袁英民家中。
61岁的袁英民是村上的文艺队队长,因擅长写农民朋友爱听的快板词,且快板打得好,被耀州区“草根宣讲团”吸纳。如今,他又多了一个“时髦”的头衔——乡村曲艺小院“主理人”。
袁英民喜爱热闹。2023年,他萌生了在自家院子建小舞台的想法:“这样,即使雨天,大家也能有个文艺聚会的地方。”
就在他准备动手干时,铜川市文联创建第二批乡村文艺小院的通知映入眼帘。
“没想到,市上对此已有相关政策!”袁英民欣喜不已。
早在2022年,铜川敲定乡村文艺小院建设方案,计划连续5年每年建设10个乡村文艺小院,由市级财政给予每个小院建设补助资金2万元。
瞅准机会,庄稼汉的粗手郑重写下申请。不久,铜川市文联工作人员联系上袁英民。
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袁英民不请匠人,自己动手,把过去种菜、堆杂物的院子改造得文艺范儿十足。
“现在,爱文艺的村民常往小院跑,有俩娃娃每晚过来学快板,还有曲艺专家前来指导交流……”袁英民笑着说,“咱农民搞文艺,图的就是个乐呵,有个精神奔头!”
“群众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热心人。”铜川市文联主席杨晓军说,乡村文艺小院建设尊重村民主体性,鼓励村民勇于表现自己,激发文化自觉。
与袁英民同期创建乡村文艺小院的,还有韩淑凤。“人家打造的小院很有氛围,看得我心里痒痒的,但家里经济不支持。”韩淑凤至今仍记得那份无奈。
后来,得知市上对办得好的乡村文艺小院有奖补资金,韩淑凤动了心。
丈夫梅发启不解:“房子租出去,每月还能收入几百元。建文艺小院,咱还得在运营上贴钱。”
这回,一向不爱与人争辩的韩淑凤却坚定地说:“这是我的梦想!”
梅发启被妻子打动。几天后,他买回建筑材料。贴地砖、刷墙、置办家具,一家老小齐上阵。
乡村民间文艺小院建成后,梅发启发现,前来“拜师学艺”的村民络绎不绝,生活更热闹了,妻子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看到她出席各种活动,作品在各地展出,我很自豪。”梅发启说。
忙完家务事,剪纸寄情长,这抹亮色温暖了韩淑凤的日常。“做家务烦闷时,到工作室一坐,心就静下来了。”她说,“我不爱串门子,但喜欢左邻右舍来小院边剪纸边聊天。”曾有来访者对她孙子说:“你好幸福,有一个巧手奶奶!”这让韩淑凤格外有成就感。
与韩淑凤长期打交道,铜川市文联工作人员王琳惊讶于韩淑凤的改变:“从前,她不善言谈、文静,有点害羞。现在,看着她自信地表达,总是笑意盈盈的,我也由衷地高兴。”
如黄土地上的山菊花,韩淑凤迎风傲立,坚韧倔强,在艺术的滋养中静静绽放生命的绚烂。
晴耕雨读,尽享欢畅时光
—— “脚下的泥土和心中的诗意,共同构成了生活。”
“天高了,云淡了,白白的露珠穿上月光在喊叫。粉嘟嘟的苹果白又嫩,好像婴儿的小白脸,左看顺眼右看顺眼,前看顺眼后看顺眼,咋看咋顺眼……”
这样灵动的文字,出自宜君县彭镇王沟湾村村民贠建怀之手。
贠建怀,圆圆的脸红扑扑的,有一双饱经风霜仍清澈的眼。起初,他喜欢诗歌,却羞于尝试:“我就是地道的庄稼汉,哪会写诗。”
改变,来自白塬村村民刘小元和他的乡村文学小院。
刘小元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早在2022年乡村文学小院挂牌成立之前,他就带动贠建怀等不少爱好文学的村民读书、写作。
乡村文学小院组建后,刘小元家窑洞里的文学根芽越长越茂,成为乡亲们的共享精神家园。
或是沉浸在窑洞5000余册藏书的墨香中汲取养分,或是在农民丰收节农民原创诗歌诵读会上感受欢乐,起初怯生生的贠建怀逐渐释放天性,在刘小元的点拨下,越写越好。
“别看他五大三粗,写出的文字热情、奔放、细腻,情感仿佛要从纸张上溢出来。”刘小元感慨,诗歌是媒介,让人看到了贠建怀憨厚外表下火热的内心世界。
贠建怀说:“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美好,哪怕一点点好事我都要无限放大。”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乡村文学小院大门口的这句标语,是刘小元和乡亲们朴素的生活哲学。“脚下的泥土和心中的诗意,共同构成了生活。”刘小元说。
无独有偶,这种泥土与诗意的交融,在耀州区永安路街道王洋的乡村书画小院找到了遥相呼应的默契。
“晴耕雨读”的牌匾静悬于小院门楣之上,是王洋的生活写照。对她而言,精神的快乐与生存的劳作都不可或缺。
每日晚饭后,她便一头扎进画室。“在画里,我更能畅快地表达自己。”
倔强生长的酸枣树、村头的柿子树、田里的花椒树、墙角的鸡冠花……王洋的目光流连于具有独特气质的家乡风物上。
小院墙壁上挂满了色彩斑斓的画作,仿佛诗篇流淌其中。王洋和画友在此品评画作、交流心得。她还不定期开设公益培训班,教人作画。
“我在绘画中获得了长久的愉悦,只觉得时间珍贵。但凡有点闲暇,都用于精进自我了。内心更强大了,也不再在意他人的评价了。”王洋说。
绘画滋养着王洋,也影响着身边人。“从前,爱说闲话、管闲事,现在,越画越觉得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修养不够,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王洋的画友张海苗说。
一处舞台,连接十里乡情
—— “一把年纪了还能一起登台演出,生活变得有滋味了。”
10月19日,印台区红土镇太和寺村的乡村戏剧小院里,“主理人”田忠来在微信群里发出演出邀约。不一会儿,一套“小而美”的演出班子就组好了。
“别看现在群众响应迅速”,田忠来笑着说,“过去很尴尬,常叫不来人”。
村里不乏会唱戏、懂乐器的高人,但缺乏平台、主事人。各人就像身处孤岛,彼此不知道对方的能耐。直到田忠来开设戏剧小院,带着十里八乡喜爱戏曲的村民排节目、吼秦腔,才慢慢打破了僵局。
“农闲时一个月有两场演出。”田忠来说,“秦腔流淌在秦人血脉里,不吼上一嗓子,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把年纪了还能一起登台演出,生活变得有滋味了。”
小院虽小,却以文艺的力量连接乡邻。“一起唱戏的人,哪还能存隔夜仇?”田忠来说。
文艺小院以文化搭台,用村民影响村民。袁英民的快板之所以受欢迎,因为有人情味、故事味,说的都是群众身边事。
作为网格员、调解员,他扎根乡土,聚焦政策法规、村规民约,创作出800余篇快板词。《王大娘赶集》讲的是调解邻里纠纷,《光棍相亲》说的是抵制天价彩礼……直白朴实的快板词,引导着村民崇德向善。
艺术,藏在最熟悉的生活里,像一粒种子只要愿意弯腰种下,就能开出花来。
去年7月,铜川市文联组织乡村文艺小院交流观摩活动。“没想到小院还能这么建!”韩淑凤在活动后与其他“主理人”加上微信,结成伙伴。
王琳感慨:“乡村文艺小院,让有趣的心灵相遇,让相似的人相交。”
68岁的白润元常年在村中为老人画碳素人像,因身边没有同行者,一度感到孤独。
11月12日,他的乡村书画小院在宜君县彭镇白塬村挂牌。站在小院前,这位曾与美院失之交臂的老人郑重许下“教孩子书法、带村民学艺”的承诺。
刘小元认为,村里老年人居多,在老龄化时代,文艺小院让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关注的农民因文艺站在聚光灯下,感受到他人真诚的注视,有了精神寄托。
“很多村民不会创作,但会欣赏,能看出好赖。”村民白建刚说。
刘敬是刘小元乡村文学小院的常客。当子女取得成就时,他写的一封信,让子女惊喜不已。“儿女没想到,‘糙’老爸还能写文章。”刘敬说,“是阅读提升了我的认知。”
杨晓军说:“来自村民们充沛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热情,是对乡土文脉传承、文化繁荣的最大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