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主角登舞台 他们都在学秦腔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6-26 08:50

fa9bad8bc3a635b688b6617e57a6a027.jpeg

话剧《主角》剧照 记者 尚洪涛 摄

唱一嗓子秦腔的酣畅,究竟有多美,怕是只有学了、唱了的人才知道。近年来,国家级非遗秦腔遇上了一股文学力量的加持。就说最近几个月,一大波影视工作者在西安铆足了劲学秦腔,因为电视剧《主角》在西安拍得热闹,带动了秦腔热。当3分钟《主角》片花刚一发布,立即引来全网对古老秦腔剧种蓬勃生命力的关注。

舞剧《主角》

数十位舞蹈演员们刻苦学秦腔

从今年开春到盛夏,舞剧版、话剧版、电视剧版《主角》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关于一代“秦腔皇后”的命运沉浮,不论哪种艺术形式来呈现,秦腔都是不变的核心。

让年轻的文艺工作者体验、感受陕味入魂的秦腔,是《主角》能够立起来的关键。5月在上海、北京巡演的舞剧《主角》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歌剧舞剧院演出。数十位年轻的舞蹈演员们花费一年时间沉下心来学习秦腔的身段、程式和韵味,争取在肢体语言上塑造出“秦腔皇后”和她一众亲人们在黄土地上坚韧地翻滚,挑战命运沉浮的人生。

学秦腔实属不易,秦腔演员从小扎下的童子功,已经成为刻在肌肉记忆里的痕迹。而将青春献给舞蹈事业的年轻演员们第一次挑战戏曲,程式化动作必须得入味,再去模仿、体会、呈现这些痕迹,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压力巨大。好在导演王玫是西安人,在秦腔与舞蹈之间架起了沟通的纽带,她摒弃了繁复的叙事技巧,用极简的肢体语言,在写意与写实之间构建戏剧张力。用极简肢体与非线性叙事重构命运史诗,比如新创作的水袖舞绞缠是初恋的撕裂,倒立翻滚是命运的坠跌,指尖颤抖是千言万语凝成的一声叹息。

王玫指导演员们学习像戏曲演员一样走台步,步幅大小都有精准要求,舞步借鉴了包括秦腔等很多戏曲的表演和身段,让传统舞台艺术的美回归。

尽管没有台词,但年轻演员们用肢体语言将秦腔名伶40年的血泪诠释成一场“沉默的惊雷”,无声浸润却叩问命运之深,解锁余韵绵长的灵魂震颤。忆秦娥扮演者李晨赛觉得:“无论主角忆秦娥经历了多少情感纠葛与世事无常,但却永葆内心纯净。”年轻的舞蹈演员经历过秦腔的熏陶与沉淀,在台上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雅韵。

话剧《主角》

年轻演员唱念做打从零硬啃

若说陕味入魂,陕派话剧《主角》先入为主,将人性的悲怆与希望,世相百态的复杂与矛盾,秦腔在社会浪潮中的翻滚呈现在戏台上。这是《主角》的魅力,是秦腔的魅力,更是一场秦腔撞上话剧的“文化苦旅”。

甩袖、吐火、顶灯、翎子功,全是老祖宗传下的“狠活”。隔行如隔山,陕西人艺50位年轻话剧演员们身段比不得舞蹈演员柔软,他们克服了巨大的心理障碍,跟着秦腔老师学压腿、倒立、耍花枪……一练就是三年半,唱念做打从零硬啃。为把 “忆秦娥”熬成合格的“秦腔皇后”,主演刘李优优更是闭关三年,每天绑沙袋练功,膝盖瘀青一层叠着一层,几乎从没好过一天。

在这一批年轻人身上,能看到秦腔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抗击命运、不断焕新,有血有肉,永远滚烫!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告诉记者:“排练《主角》的时候是全团最艰苦的时刻,当时西安正值特殊时期,陕西人艺所有演员全部投入到社区忙碌的公益工作中,白天不停地奔波劳碌,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学戏。大家为了学好秦腔几乎是拼了!因为,所有演员深知戏剧和戏曲之间巨大的差异,要缩短这之间的距离,只有重塑自我,将细节打磨到极致。”

年轻人苦学出的正宗秦腔自有收获。上周末,陕西人艺话剧《主角》登台城北开元大剧院,西安观众看见“卧鱼、吹火、拿顶、踢腿、花枪、摆翎”的秦腔技艺,看见黄土地上自然流露出的世情百态,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当。

小说《主角》的作者陈彦说:“能唱秦腔,且能成角的都是狠人。秦腔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具有生命的活性与率性,高亢激越处,从不注重外在的矫饰,只完整地呈现着生命呐喊的状态。话剧版把文学的筋骨抽出来,拿戏剧的烈酒泡透了!”

电视剧《主角》

“文艺陕军”学秦腔已入化境

6月23日起,电视剧《主角》片花刷屏了,开篇便是任哲中老先生的杰作之一《周仁回府·夜逃》,行云流水,荡气回肠,堪称一绝。这一嗓子用在《主角》宣传片中,是中国秦腔的嘶吼,是戏剧人生的抒怀,文学力量的奔涌!

近半年时间,相声演员苗阜也迷上了秦腔,每日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地下苦功。有趣的是,他学了一门最容易被忽略,在秦腔戏台上却至关重要的技艺。因为,他在电视剧版《主角》里扮演忆秦娥的鼓师,这可是掌握秦腔戏台整场节奏的关键人物,可以说,忆秦娥离了他的加持,绝对当不上主角。

让一位相声演员保持语言缄默,用鼓槌来表达入味的秦韵风采,这种挑战是颠覆性的,苗阜很快学得手磨起了泡。他对记者直言,“不容易不容易,潜心跟着师傅学了几个月,现在也只是能打能跟上点的阶段。好在电视剧《主角》里呈现的七八个戏现在都学会了。”

学秦腔苦,成角更苦。许多网友看到《主角》片花的精彩,对其期待更甚于《装台》,直呼这算是“文艺陕军”一条龙的重量级呈现:“陈彦的小说,张艺谋做监制,张嘉益等老陕主演,讲的是百戏之祖秦腔艺术,不时穿插些陕西话……《主角》注定比《装台》还要火。这一波戏曲、影视、小说联动的泼天流量,怎么才能接住它?传播它?这种夹白带方言与地域烟火气的片子,观众最主要人群在黄河与长江地带,再往南和再往北,穿透力和传播度不够。但《主角》因为秦腔艺术,或许还可以往陕甘青宁等西北地区再辐射一些。”

秦腔技艺自2005年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至今整整20年。古老的剧种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曾有过困惑、沉寂。但秦腔不老,在《主角》的文本里,正活得光芒万丈。主角忆秦娥靠一腔热血和倔强,不服输、不认命,这不光是秦腔的故事,更是普通人对抗命运的缩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生命力。

一部《主角》,所衍生出的各种艺术形式,让当下年轻人学秦腔的兴致高涨,在各种艺术行当里让拥有千年历史沉淀的非遗青春焕发。并且,这对于秦腔技艺的传承推广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各个文艺行当的后起之秀们开始用几年时间苦学秦腔,最终这门古老技艺收获了一大批青春热血且水准顶尖的优质传承者,拓宽了秦腔的视野,将秦腔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待到电视剧《主角》播出时,理解秦腔、爱上秦腔的人们也许会呈几何倍数增长,这应该就是文学力量、文学IP对古老非遗的最大赋能。记者 职茵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