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诗在,长安就在”——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总导演张敏谈《山河诗长安》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3-18 11:34

55eeef65-84bf-410d-9b16-358d999c586a.jpg.2

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总导演张敏。 本报通讯员 李勇摄

4a870d6c-2d78-4fae-9388-140a82c7292d.jpg.2

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现场(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李勇摄

本报记者 柏桦

2月9日除夕夜,唐朝诗人“李白”穿越时空而来,与身在今日长安的人们把酒对诗,共赏千年古都神采;中欧班列(西安)从古丝绸之路上呼啸而过,串联起多个国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句响起,航天员和空间站的画面出现,将李白诗中的想象变成了现实……一场“中国文化的极致浪漫”—— 《山河诗长安》让电视机前数以亿计的观众感叹:“今生何幸!”

为何会用诗词与影像来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这场虚拟与现实交错的演出是如何打造而成的?一个胸怀山、河、诗、长安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热爱?近日,本报记者电话连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西安分会场总导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大型活动中心导演张敏,听她讲述心中的山、河、诗、长安。

记者:今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获得空前关注,动画人物参与现场演出的形式首次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您为什么会想到以诗词为主线,用动画人物串起整个节目,是什么给了您灵感或触动?

张敏:在西安,你能切身体会到,诗词不是课本上的一行文字,不是刻板的一句口号。它是鲜活的、融入老百姓生活中的,仿佛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一部分。在节目勘景、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诗词长街,看到了大唐不夜城里无数年轻人穿着汉服发自内心地吟诵、对诗,甚至菜市场、地铁站都处处有诗。所以,我们想把老百姓对诗词的热爱通过节目展现出来,让观众在诗词中感受曾经的长安,感受今日的西安。

提到诗歌,不能不提李白。2023年,从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到大唐不夜城“李白对诗”大火,“李白”已成为一个文化现象。我们希望具有沉浸式吸引力的动画形象“李白”能给节目带来穿越的真实感,让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于是,我们在央视总台“思想+艺术+技术”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去寻找创作的第一次:第一次请的嘉宾是“李白”,第一次实现的技术——动画和真人的交互,第一次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想法——全民对诗。

问:《山河诗长安》特别选择了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动画人物“李白”与电视剧《庆余年》中的演员张若昀进行互动,《山河诗长安》《长安三万里》《庆余年》三者间的联动包含了哪些巧思?

张敏:“李白”和张若昀分别是节目的明线和暗线,共同构成节目的核心。“李白”象征着千年前的诗人来到了今日,得见今时月、今日景。张若昀象征着热爱诗词文化的现代青年,代表了我们对于李白、对于前人、对于大唐的深情。整个节目中,“李白”和张若昀有三次重要的交互,这三次交互的情感是递进的。第一次,被“李白”拍肩,张若昀的惊讶就像正在看节目的观众看到“李白”时的惊讶。第二次,更深层次的把酒对诗,两人的相视而笑、把酒言欢是在为高潮的全民唱和作铺垫。第三次,张若昀带领千人与“李白”齐诵《将进酒》,把古今交融的气象推到极致。此时,张若昀便不再是一个热爱诗词的“我”,而是千千万万个热爱诗词、热爱传统文化的“我们”。这样的联动,不仅是《长安三万里》与《庆余年》两个热门国潮IP的联动,更是古与今的联动,是演员打破“第四堵墙”与电视机前观众的联动。

问:这次“李白”穿越时空的亮相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应该也给制作团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吧?

张敏:是的。《山河诗长安》整个节目不到7分钟,但涉及的动画时长有93秒、2232帧。每一帧,我们都要一一对位调试,特别是最重要的“李白”和真人交互的7个镜头,每个镜头几乎都要花一夜的时间拍摄。在动画人物“李白”的呈现上,我们在前期就按照影视级别的要求,设计了非常详细的分镜头脚本。整个节目都要按照分镜头脚本、音乐节点和影视化拍摄一帧帧对位调试出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运用了大量的特效辅助呈现今日长安的热烈氛围,如围绕在秦腔演员和舞蹈演员身边的白鹤、楼房上的灯光和投影、结尾处盛放的烟花等。这些技术手段的使用都是在辅助创意初衷落地——让“诗仙”李白跨越岁月长河穿越而来,与老百姓共诵诗词、欢度春节,见证今日的璀璨西安。

问:此次《山河诗长安》《龙腾三秦 春暖山河》的音乐呈现特别选用了许多陕西地方音乐元素,您想通过音乐向观众传达怎样的信息?

张敏:《山河诗长安》的音乐主打“融合性”。其中,陕派说唱与秦腔的融合是现代潮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展现了三秦儿女的豪迈与热情。西安鼓乐与交响乐的融合彰显了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繁荣景象。《龙腾三秦 春暖山河》中的西安音乐元素则更为多元,比如开场的秦腔、大鼓和三弦,西安本土乐队的演唱,关中快板与流行金曲的融合,秦腔、阿宫腔与摇滚的融合等。值得一提的是实景交响乐《回响》,将汉长安城遗址、汉代文物与交响乐有机融合,让观众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震撼回响。全民共唱的《西安人的歌》,老百姓用未经修饰的声音唱响了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些可爱的人。

问:此前,您是否制作过类似的节目?这次《山河诗长安》对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对节目的最终呈现是否满意?

张敏:这是我首次尝试制作类似的节目,也是央视春晚第一次实现动画和真人的交互,的确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首先是技术上的。其次,这是一个融合性非常强的节目,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在文本上,这个节目与传统歌舞节目不同。它有完整的剧情,所以要设计详细的文字脚本。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和诗词专家反复求证,仅文字脚本就更新了近60版。每一首诗的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在拍摄上,我们需要统筹协调大量的资源。比如,录制日程因为暴雪延后。之后,每一天都是天一黑就开始录制,天亮才收工。上千名群演、上百名舞蹈演员通宵达旦地拍摄,要怎么组织、怎么安排,都是挑战。尽管各方面会存在一点点遗憾,但最终的节目呈现效果让我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问:为什么会将节目定名为《山河诗长安》,有怎样的考量?

张敏:这个名字蕴含了在节目创作之初就已确定的西安分会场要展现的气象:只要诗在,长安就在。就像节目播出后一位网友的评论一样:“这不是分会场,这是永远青春的李太白,亘古不灭的长安城。”

问:节目播出后,看到网上如此热烈的反馈,您是什么感受?

张敏:很多评论都让我热泪盈眶,因为感觉我们被“读懂”了,每一个细节设计都被看到了。有网友说:“‘李白’出现在长安城上方与大家共诵《将进酒》的那一刻,专属于中国人的勇武、浪漫、豪迈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仙’与现代人通过诗词交流,真的好浪漫。”还有无数观众在观看节目后到实地和“李白”对诗,再现千人齐诵《将进酒》的场面……这些反馈,都让我感觉我们的初衷实现了——我们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极致浪漫。

问:看完《山河诗长安》,许多网友都说西安就是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您能讲讲您心中的“诗和远方”吗?

张敏:“诗和远方”其实就是每个人心中最理想的生活。网友们之所以在看完《山河诗长安》后会认为西安就是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原因在于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认同。其实,西安不仅有诗、有文化,更有惬意的生活。春晚分会场的时长有限,很多内容我们都没能充分展现。在大年初一播出的春晚分会场春节特别节目《龙腾三秦 春暖山河》里,我们还展现了很多陕西的“理想生活”——有油泼面、羊肉泡馍、油泼辣子、甑糕等特色美食,有钟鼓楼、西安城墙、大唐不夜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特色景区,有夜晚城墙下的乐队,也有清晨咖啡馆的清香。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风雅和诗书文脉,是充满活力的、勇于创新的、烟火气十足的、极具国际化气息的大都市。这里也是我心目中的“诗与远方”。

问:您这次回到家乡执导春晚西安分会场,在对陕西文化旅游的深度了解中,您有怎样的感触和收获?

张敏:我是陕西人,对家乡感情很深。西安是一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可利用、可展现,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尤其是,西安虽然是一座古都,但非常受年轻人喜爱,朝气蓬勃。此次,在《山河诗长安》《龙腾三秦 春暖山河》之外,我们还打造了一款用手机扫一扫就可收获同款“李白”的现实体验APP,希望科技手段不仅为节目呈现服务,还为文旅赋能。这样,当看完我们节目的观众真正来到大唐不夜城、大雁塔下时,举起手机,就可以看到巨型动画“李白”出现在自己的手机屏幕中,沉浸式感受实景交互的魅力。这是科技和文化在当下交融的神奇之美,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问:听说您已经在筹备下一台节目了,这次又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惊喜?如果再次执导和陕西相关的节目,您还想给观众展示陕西的哪一面?

张敏:我们正在筹备的节目不同于春晚的“联欢”性质,专题性会更强。在这个节目里,我们也会运用一些科技手段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思想+艺术+技术”创新的目标。如果下次再执导和陕西相关的节目,我想我们会在展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多融入一些新时代陕西的发展成果,让更多人领略到陕西潮流时尚、国际化、科技蓬勃发展的一面。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