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

来源:陕西日报 2021-10-27 10:31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期间,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同时,它也发挥着社会的“黏合剂”、发展的“助推剂”功能。文化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一方面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责任重大,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发展优势,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

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源头活水。但是传统文化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原貌,一旦失传便无法重拾历史文化记忆。因此,在开发利用之前,首先要全力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但我省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在文物古迹、历史遗迹的抢救修护,非遗技艺传承和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工作的规划部署、规范管理等方面有待加强。要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深化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科研院所、博物馆和民间文化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队伍。各级政府要落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形成“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人人有责”的社会文化氛围。要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力量,以新技术、新手段提高保护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为了永久性保存传统文化遗产,必须对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转换、录入和存档,搭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档案馆。为了实现统一保护、集中展示,需要精心打造一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园区和基地,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形成文化品牌,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挖掘其市场价值,培育市场主体,推动传统文化相关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文化产品,需要文化企业进行文化创意设计、组织生产、市场营销,因此要加大对骨干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以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营业务的小微文化企业,在吸纳就业、活跃市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给予税费减免与融资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壮大。文化企业自身也要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抓住机遇、锐意创新、用足用好国家优惠政策,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坚持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积极鼓励企业加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经营,推动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特色化、创意化、品牌化,将传统文化与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也必然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要顺应产业数字化趋势,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为人们带来文化新体验。文化产品既要“叫好”,也要“卖座”。当前,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不匹配现象,要进一步面向市场,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善于进行市场营销,运用现代经营理念指导文化企业的发展,推动创意与市场融合。此外,要为文化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总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培育市场主体,扶持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现代文明相协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魅力在于融入生活,所以无论是保护传承,还是开发利用,都要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教授 李长庚)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