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获“政策高配”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1-10-14 09:58

今年3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布局优化和空间提升的要求,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并明确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提出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

以此为指引,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积极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图书馆的总流通人次、读者活动次数,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文化活动次数实现了超过30%的增长,与之相对的却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的缓步增长。

迈入“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与公共文化空间数量不足、服务不全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各地也将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打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重点之一,以国家政策提到的空间业态为范例,因地制宜,在建设主体、空间标准、设施布局、功能设置等多方面创新实践,不断刷新人们对公共文化空间的认识。

中共北京市委发布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明确将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纳入城市品牌建设,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方面;提出打造国际级文化展示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之城,细化了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效率的要求,提出促进公共文化供给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此外,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在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进一步优化“3+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力争到2025年,打造不少于100个“小、特、精”的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街乡文化中心达标率提升至100%,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形成文化馆、图书馆、流动美术馆、非遗传习所、艺术空间、博物馆六大特色产品体系。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则定位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向郊区倾斜,推动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融入文化元素、增添体育功能,打造更多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健康驿站”,让市民拥有更多文化体育休闲好去处。《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更是将优化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置于城市人文气息营造的高度,着力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活力,对于文化场馆、文化设施的使用效能、更新提升以及文化“微更新”改造提出了路径指引。

《成都市中优“十四五”规划》以公园城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城区、片区、街区、社区四级文化空间建设,将推出“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200个以上,培育文化街区和天府绿道“沉浸式文化空间”50个以上,在绿道、景区、景点和公共场所以艺术审美形式展示“天府文化”;并确立了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目标,提出构建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的文化生态。

浙江省于2020年发布了《高质量打造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实施意见》,对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进行了精准谋划,从空间形式、建设要求、管理运行各个方面实施政策引领,提出文化解码、规划布局、规模标准、智慧服务,计划实现资源分享化、监管网格化、运维社会化、参与全面化,十分切合当地文化与科技优势,体现了早实践、早打样、早发展的思路。

山东、江苏等地“十四五”规划都将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作为工作重点,在功能、外观、服务、产品等多方面凸显灵活性和创新性,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安徽、广东等多地则在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专项规划中,列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或新型阅读空间的建设要求,涵括了公共服务供给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细化指标,并将其作为推进省级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配套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在政策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已经得到了高位推动,在完善文化空间功能、打造文化服务品质、提升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频频出招。各地或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或结合城市发展目标系统构建,或为空间建设赋予新的内涵,或引入社会力量打造融合业态,希望在重构实体空间的过程中,丰富文化供给,拓展服务功能,创新运营管理,形成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与城市更新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记者 王彬)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