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创新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来源:陕西日报 2021-09-13 11:41

“十三五”期间,陕西文物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新动作、大动作不断,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传承文明得到充分体现。根据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陕西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处;522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收藏可移动文物7748750件;世界文化遗产3处9个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6处33个点;全省备案博物馆(纪念馆)32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7个。全省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4900万人次。

“每天晚饭后我都会来这里走路。”在西安市含元路居住了30多年的邵女士,自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后,就和周边很多人一样,经常一边看着历史遗迹,一边锻炼身体。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我省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中实践“四个结合”保护理念的一个范例。目前,我省已建成4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8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总数居全国第一,同时还新公布25家“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

近年来,我省形成了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以延平门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杜陵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5种大遗址保护实践模式,突破了长期困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瓶颈,有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省在文物本体保护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考古新科技运用、文物展示和保存环境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目前,国家文物局、科技部在陕西设立了“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技部文物保护国际合作基地”。陕西早期考古发掘的方法、理论为全国提供了范例和经验,“基地+”模式在多地推广。同时,陕西还设立综合性考古基地以推进区域考古工作,正在建设的全国首家考古专题博物馆将加强考古成果阐释和利用。

正所谓“看五千年文明到陕西”,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171万件,这些文物展示着自远古至近代的文明精华。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打卡参观,成为越来越多来陕游客的必选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排队参观。”

7月18日,来自河南驻马店的杨女士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足足待了6个多小时,她告诉记者,为了让儿子能在暑假期间来一趟陕西历史博物馆,她早在6月底就开始在网上预约门票。杨女士不仅带着儿子仔细参观文物,聆听讲解,还购买了皇后玉玺公交卡和金怪兽马克杯等以文物为原型的文创产品。杨女士认为,这些文创产品“很时尚,也很实用”。

从威武雄壮的兵马俑,到讨喜可爱的“秦亲宝贝”,从妩媚典雅的唐代仕女图,到活泼俏皮的“唐妞”,一件件文物“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成为名动全国的陕西文化IP。近年来,我省不仅在文物保护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中画红线、严执行,而且用越来越多的展示和利用手段,让承载历史的文物得以“活化”,文物与百姓生活越走越近。(记者 郭青)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