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耀中国丨在壶口瀑布齐唱《黄河大合唱》 中国人的DNA动了!
来源:西部网 2025-10-18 14:07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10月17日,参加“红星照耀中国”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的头部商业平台负责人、网络名人来到黄河壶口瀑布陕西侧,站在奔腾的激流前齐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激昂的歌声与瀑布的轰鸣声交织共鸣,采风团成员深切感受着母亲河奔腾不息的力量,和革命先辈如黄河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调研采风团齐唱《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
壶口瀑布地处宜川县城东北45公里的晋陕大峡谷腹地,西距革命圣地延安130公里,既承接着黄河流域的自然磅礴,又浸润着红色圣地的精神厚重。这里不仅是中国第二大瀑布,更是世界上唯一的金黄色大瀑布,以“气吞八荒”的壮阔气势闻名中外。
汹涌澎湃的黄河壶口瀑布
1938年秋,光未然率抗敌演剧队东渡黄河时,目睹船夫在惊涛骇浪中搏斗的场景,聆听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由此萌发创作冲动,抵达延安后将其化为长诗《黄河吟》。1939年初,冼星海听其朗诵后深受震撼,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在延安简陋土窑里,冼星海抱病仅用六昼夜完成八个乐章的创作,最终形成以黄河为象征、以民族抗争为内核共同铸就的艺术史诗《黄河大合唱》。
1939年,冼星海指挥鲁艺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资料照片)
作品以“黄河”为核心意象,通过《黄河船夫曲》《黄河颂》《保卫黄河》等八个乐章,融入方言、船工号子节奏等民族音乐元素,交织着船夫搏浪的坚韧、民族苦难的控诉、全民抗战的呐喊与解放的信念,既是对日军暴行的控诉,更是“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战斗号角,真实传递民族心声。
黄河壶口瀑布
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首演,引发强烈共鸣;5月第二次演出时,毛泽东等领导人连呼“好”。此后,这部作品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战时期凝聚民心的“时代最强音”。作为抗战文艺的代表,它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其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站在观景台上,采风团成员无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滔滔黄河水从百米宽的河道骤然收束,金黄色的水流与褐色的岩壁激烈碰撞,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激昂的歌声在峡谷间回荡,采风团成员们歌声嘹亮,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仿佛与历史对话,再现当年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中国日报青年频道记者伍淡然在壶口瀑布做报道。
舞蹈自媒体博主“安塞腰鼓教练三哥哥”王世虎是地道的延安人,回忆起家乡的变迁,他告诉记者,“我小时候的延安,山上几乎不长树,河水时常泛滥。经过这些年的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现在的延安已是绿水青山。这种变化,正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作为安塞腰鼓的传承人,王世虎表示,安塞腰鼓是黄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他希望以非遗为窗口,让红色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舞蹈自媒体博主“安塞腰鼓教练三哥哥”王世虎
中工网评论员张雪参观后激动地说,“站在这里,才能真正体会‘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的力量。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它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她表示要通过文艺创作把黄河故事讲得更好,让它火起来、传下去。
起点新闻记者 陈嘉欣 宋洋 刘望
审核 魏诠 贾存真 李卓然